第七百六十九章 三過家門而不入(1 / 2)

韓遂初降,馬騰麵臨著全麵收編的勞碌,各種調動頻繁,人員變化複雜,使得治安戒備極差。

如此情況下,王旭、周智和向天三人的離開就非常順利,沿途幾乎連哨卡都沒遇到,就順利經過漢陽郡,回到武都。

可沒想到的是,在回到楚國境內後,反而走得有些艱難,或許是因為西涼的亂局,這邊關卡守備非常嚴密,盤查繁多,當真是花了好些功夫繞來繞去,用了二十多天才穿過漢中、上庸等地,最終返回襄陽,在原先那隱蔽的草廬住了下來。

此後,王旭便再也很少離開草廬,除了看書、習武,便是研究軍政策略,算是多年來,第一次真正靜下心來思考問題。

除此以外,他最多也就偶爾與向天、周智一起去遊遊山川,散散心。

期間,郭嘉和單懷倒是時常秘密前來探望,但主要目的都是彙報最新情況,說不了多久就匆匆而去。

本來,自九月末回到襄陽,王旭就以為距離楚國的二次北伐已經不需多久。

可誰也沒有想到,這樣清苦和寂寞的日子,一過卻是整整一年有餘!

究其主要原因,卻是郭嘉和諸葛亮二人的三次勸阻。

公元206年11月,也就是王旭從西涼返回襄陽的兩個多月後,他就有心展開北伐,可在將心意告知郭嘉後不久,郭嘉便帶來了諸葛亮的一封信,信中言辭懇切,可謂傾力死諫。

表達的意思隻有一個,言楚國各部軍力尚未完全恢複,新兵還需加以操練,戰事的準備也不是完全充分,既然已經付出巨大代價,何不再謀取更好的時機,若草率出擊,乃是舍本逐末,難以盡全功。

這一次,王旭隻考慮了一天,就答應了諸葛亮,也是在這一天,王旭偷偷易容回到襄陽城,在楚王宮外駐足良久,望著那高聳的宮城城牆,默然無語!

他將對家人的所有思念藏在心中,悄然而去……

公元207年3月,又過了五個月後,楚國各部軍團分別進行的補充,終於全麵結束,假借名目而做的戰事籌備也幾近完善。

同時,表現在明處的內鬥更是越加激烈,可稱亂成一團。

朝中有田豐和沮授聯合,形成團體,時刻與郭嘉為首的團體爭權,徐淑為代表的王權,則是勉強壓製他們。

其餘刺史、太守、各軍團將領也是各自選擇支持者,互相爭鬥。

天下人都認為,自王旭死後,楚國幼主無力,楚國長期的內鬥已經象征著日落西山,不再具備侵略性,早晚自取滅亡。

此時的曹操,趁著這等良機,大肆對內改革,全麵取締名義上的天子,從軍隊到內政,足可謂大刀闊斧。

這也招來了極大阻力,為此殞命的漢室老臣繁多,各地頻現叛亂,但對於如今大勢已成的曹操來說,都已構不成實質威脅。在其治下,無論是誰,無論以何種方式反抗,無不遭到幹脆利落的清洗,那些叛亂的地方太守和漢室舊將,極其艱難。

就連跟隨曹操多年,執掌整個內政大權的荀彧,也逐漸遭到架空,他一直以為曹操是“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也就是說興兵平定天下後,最終還是要秉持忠義,讓權給帝室的。

這當然與曹操如今的想法大相徑庭,可荀彧畢竟是曹操深為器重之人,再加上功勞卓著,名望極高,曹操也隻能逐步削弱其權利,孤離他和文武的距離,一則是警告,二則是為徹底決裂後做準備。

一國之地,形勢何其複雜,當然不是三五幾個月就能輕鬆完成整頓,可因為失去楚國這個巨大威脅,曹操已經不再過多擔心,隻管逐步按照自己的計劃做著,魏國在他的帶領下,漸漸走向嶄新的強盛之路。

此外,孫堅也開始在內部做出改革,吳國的問題雖然沒有魏國多,可劣勢在於起步晚,根基弱,多年來被曹操和王旭壓得喘不過氣,如今吳國正式建立,曹操忙於自身整頓,楚國看上去江河日下,當然是他們求之不得的發展良機。

因此,在這個時候,吳國仍然是處於快速的內政改革中,雖然日漸強大,卻並沒有興兵的準備和意圖。

這樣的局麵也就是王旭想要的,因此與郭嘉密議,決定興兵北伐。

可沒想到,這次卻是郭嘉誠懇勸阻,告知楚國雖然已經準備充分,可西涼馬家卻蠢蠢欲動,集結兵力,意圖攻打雍州。

其意思是,先穩一穩,待做好應對西涼的安排,並設法進一步麻痹曹操後,再行北伐之事。

這一次,王旭足足思考了三天,才批準其策略。

同日,他也再度易容潛回楚王宮外,靜靜徘徊了半天,最終在一聲無奈的歎息後,悄然離去……

隨後,郭嘉親自奔赴武都,調集黃忠的西方軍團、高順的玄武軍團各一半人馬,再加上魏延的整個西方軍團,合計十六萬精兵,嚴防以待,並對邊關防禦進行了重新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