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此時的追問,讓諸葛亮臉上略帶著無奈,歎息道:“南海大捷,龐統獻計,趙雲、韓猛、黃敘、徐盛、陸遜、王雄六將通力協作,不到半月大破吳國南海三營,俘獲包括傷兵在內的四萬餘吳軍精銳,活捉吳國橫野將軍呂蒙,隻讓魯肅、朱桓率數千人走脫,多好的形勢啊!可生生就因為幾個人,錯失了最好的良機。”
“莫非是典滿、張虎那些小輩犯了錯?”王旭皺眉。
“正是!”諸葛亮點點頭,接著說:“按戰報所言,南海大捷後,趙雲、龐統、黃敘、王雄率青龍軍團,出龍川,北進廬陵郡,勢如破竹,半月內連克七縣,打至新興,廬陵太守兼南部都尉賀齊不敢迎戰,倉促收攏部曲,彙合魯肅、朱桓的敗軍,合計兩萬人退守郡府高昌,等待駐守豫章的吳國主力南下救援。”
“與此同時,徐盛、陸遜率四萬交州軍,並韓猛所率兩萬南方軍團將士,殺奔建安郡。建安太守呂岱、護山越中郎將留讚二人,集中各自部曲,合計三萬人迎戰,雙方在戴雲山相遇,交戰三日,勝負難分。”
“此時,陸遜經過多日的仔細觀察思考,了解到戴雲山附近地勢特殊,隨之諫言主動撤軍五十裏,徐盛聽從其計。呂岱、留讚二人認為楚軍力竭,趁勢進擊,陸遜親自斷後,使得大軍成功退五十裏紮營。”
“此後大軍避戰,固守營寨不出,過了兩日,又再度兵退三十裏,再過一日,又退二十裏。呂岱、留讚以為我軍不欲再戰,意欲脫身逃走,因而顧不得後勤輜重,隻能接連進擊,緊緊咬住我軍。然則,因戴雲山道路崎嶇,運輸不便,其自身已經與後方糧草囤積地相隔甚遠。”
“如此作為,正是陸伯言之計,在最初退兵之時,韓猛便已率領兩千精卒繞道遠行,因人數少,又借助崎嶇山路掩護,此時已經成功襲至其後方屯糧地,當呂岱和留讚聞訊時,因距離太遠,道路崎嶇,根本來不及救援,這才知道中計。”
“此後,陸遜率兵輪番守在吳國營前,既不進攻,也不後退,若吳國出,就正麵對敵,消耗其兵士體力,同時也是時刻監視,避免其脫逃。三日後,呂岱、留讚軍中隨營攜帶的糧食耗盡,隻得拚死突圍。”
“徐盛、陸遜隨之率部追殺,大破吳軍,徐盛力斬吳國猛將留讚,呂岱率少量部曲倉惶逃亡,數日間追追停停,大軍直追至南平縣城。南平是個大縣,縣城的城防也算完備,呂岱有心借此止住敗勢。可惜其部曲傷亡慘重,已士氣全無,根本無法阻擋,僅僅堅守半日又再度被徐盛親自登城攻破。”
“大軍隨後又追擊了三十裏,徐盛才下令停止追擊,隻因從吳郡調來救援前線的八萬精銳,前部已經抵達建平,況且諸軍多日追擊也已很是疲憊,為了應對接下來的大戰,隻能停駐休整。可沒想到,有兩部兵馬卻不聽號令!”
一直靜靜聽著的王旭,瞬間心中一顫,他雖然不曾親眼看到,可諸葛亮描述的這般詳盡,他已經可以完全想象到當時的情況。他飽經戰陣,如何不知道這時候不聽號令會是什麼結果,瞬間臉色鐵青。
“哪兩部兵馬?”
諸葛亮深深地看著他回道:“一部乃是典韋之子典滿和徐晃次子徐霸。另一部則是張遼長子張虎和高順次子高嶸。他們四個武藝出眾,又熟讀兵書,師承皇甫嵩等名士,倒也學到真本事,這兩年在徐盛帳下表現優異,因而都拔升為軍中校尉或別部司馬。”
“本來南海之戰和戴雲山之戰,他們都立下不少戰功,可此時卻因為立功心切,渴望斬殺東吳重臣呂岱,因而不顧命令,貿然追擊,唯有高嶸心中不安,匆忙回報徐盛。”
“徐盛聞言大怒,立刻讓陸遜親自前去將他們追回來,可終究還是遲了,陸遜追上張虎和高嶸時,吳國精銳援軍已輕騎急進而來,陸遜率部奮力抵抗,卻遭氣勢正盛的淩統率優勢兵力輕鬆擊潰,他隻得帶著張虎和高嶸先撤回。典滿和徐霸陷入重重圍困,死戰而不得脫,最終退守一處孤山!”
“因二人身份特殊,徐盛不敢棄之不顧,親率三萬人前往救援,可卻正好中了太史慈之計,以典滿和徐霸為誘餌,殺得徐盛大敗而歸,典滿和徐霸雖然僥幸得救,跟隨徐盛殺出重圍,可大軍卻是損兵折將。韓猛率部救援,拚力死戰才暫且擋住吳軍攻勢,最終一起退守南平,被吳軍重重圍困。”
“幸好徐盛精明,兵敗之時便預料到會有此等結果,因而讓陸遜率少數親衛提前逃走,奔赴廬陵郡求援!一日後,青龍軍團得到消息,龐統和黃敘隻能火速分兵四萬,馳援建安。可如此一來,廬陵的大好局勢也失去,趙雲、王雄率領剩餘的三萬多青龍軍團將士困在新興,進不得也退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