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後,周智遷任鎮軍大將軍,增加食邑五百戶,合並早前所封,共計一千二百戶,成為楚國食邑最多的重臣。
緊隨其後,兩張長長的榜文先後從尚書台傳出,引起嘩然。
其中擢升雍州刺史法正為衛尉,益州刺史蒯越為大司農。京兆太守賴恭任雍州刺史,諸葛均任京兆太守。江夏太守杜畿任並州刺史,馬良任江夏太守。鑒於荊州地域廣博,人口與日俱增,分其為荊北和荊南兩大刺史部。
長沙太守劉闔轉任荊北刺史,涼州降臣趙昂為長沙太守!
零陵太守龐季轉任荊南刺史,涼州降臣梁緒為零陵太守!
並州三郡,涼州降臣尹賞為上郡太守,李福調任北地太守,涼州降臣張恭任朔方太守,協助北軍將士重建朔方郡!
南中削去都督府,改為南中刺史部,仍有原南中都督李恢擔任南中刺史。
這段誥命公布之後,舉眾嘩然,重要的不是人才的任用,而是再次對刺史部的重新劃分,雖說楚國以前也曾改司隸關中地區為雍州,可那還隻是改名字,最多小範圍的改些郡縣範圍,可如今卻是真正的劃分州治,足足多了兩個刺史部,這讓很多有識之士開始隱隱意識到更多潛在含義。
短短三日後,又一封誥命下達,更是徹底落實了那種猜測,原文如下:
“漢室衰微,朝綱崩壞,百姓流離,華夏分裂,今楚王興仁義之兵,以匡扶天下為任,部署強將雄兵,應天命而平亂世。
衛將軍府麾下四軍統帥,分掌邊關:
鎮東將軍陸遜,統帥東軍,總掌水軍海雲軍團及荊州邊軍。
原平北將軍鄧芝,升任鎮南將軍,統帥南軍。
原文治將軍李嚴,升任鎮西將軍,統帥西軍。
原射聲將軍賈逵,升任鎮北將軍,統帥北軍。
大將軍高順總掌四聖、四方合共八軍:
驃騎將軍趙雲分掌四聖軍,征東將軍張合統青龍,征南將軍徐晃統朱雀,征西將軍魏延統白虎,征北將軍黃忠統玄武。
車騎將軍張遼分掌四方軍,平東將軍鞠義統東方,平南將軍韓猛統南方,平西將軍馬超統西方,平北將軍甘寧統北方。
第一近衛軍團更名羽林軍,主帥前將軍徐盛、後將軍顏良!
第二近衛軍團更名禦林軍,主帥左將軍典韋、右將軍陳到!
整編涼州三支精兵,刀弓騎兵、重甲騎兵、西涼鐵騎合共五萬人,設鐵騎軍團。主將虎賁將軍龐德,副將馬岱、馬鐵、馬休!”
這張榜文可謂是引起軒然大波,羽林軍!什麼是羽林軍?
楚王要稱帝了!
短短時間內,這個說法在街頭巷尾迅速蔓延,百姓們爭相交談,紛紛講述著自己的看法。不過對於他們來說,雖然震驚,雖然不解,但卻並沒有什麼抗拒,甚至大多數人都很高興,剩餘的人也幾乎保持著不聞不問,事不關己的態度。
漢皇室對楚國的百姓來說,已經很久很久沒聽到過了,他們現在遵行的是楚國的律法,看到的是楚國的發展,接受的也是楚國的統治,甚至對於很多荊州的少年和青年來說,現任的漢天子是誰,王後是誰,他們都不太清楚。
相反,楚王是誰,楚王後是誰,甚至楚王有多少妃子,那幾乎都是人盡皆知。
隻是百姓現在很激動,可作為當事人的王旭卻完全摸不著頭腦,他沒明白尚書台群臣究竟是什麼意思?
雖然那些文武的調動確實是由他批準,亦或者親自任命,可他也僅僅就是如此而已,至於榜文的草擬根本就是尚書台出的,甚至他比襄陽百姓更晚知道榜文上的修飾內容。
劃分刺史部是他要求的,但是隻是讓尚書台草擬一個名目,分出一個專職管轄的官員,以便於管理,沒有想過直接明文分割州治,至於“今興仁義之兵,以匡扶天下為任,部署強將雄兵,應天命而平亂世”的話他更是說都沒說過。
近衛軍團改名的事情,也是他覺得第一、第二這樣的稱呼很麻煩,所以順帶要求尚書台隨便想個名字,結果沒想最終是直接賜名羽林軍。謠言傳入北宮,王旭從宮女口中得知此事時,可真是嚇了他一跳。
匆忙讓人送來一份抄寫的榜文看過後,他都震驚了,覺得影響太大,完全不知此事該怎麼處理。
思來想去,他還是覺得不太穩妥,隨之命人去召來左尚書令郭嘉和右尚書令龐統!
兩人一文一武執掌尚書台事務,這榜文絕對與他們有關。
不多時,郭嘉和龐統二人來到北宮勤政殿,簡短見禮後,王旭急忙揮手讓兩人坐下,隨之便抓起桌案上的榜文問說:“奉孝、士元,你們尚書台出的這兩張榜文是怎麼回事?”
“嗯?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