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緯向地帶性:即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熱量為基礎而產生的,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因此出現了南北對稱分布的自然帶。該規律在低緯度和高緯度表現明顯。
2.經度地帶性:即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分布規律主要是水分受離海遠近的影響,從大陸沿海往內陸方向遞減。該規律在北半球中緯度表現最明顯。
3.垂直地帶性:指山地自然景觀及其組成要素隨海拔高度遞變的規律性。
4.山地垂直帶譜:山地生態係統的帶狀排列是按一定秩序出現的,沿山地形成一定的體係,被稱為山地垂直帶譜。
1.影響陸地生態係統分布的因素(我國陸地生態係統的三向地帶性)
地球上的陸地生態係統是形形色色的,它們的分化與分布受多種因素所影響。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水陸分布和由於各地太陽高度角的差異所導致的太陽輻射量的多少及其季節分配,以及與此相聯係的水熱狀況。
(1)緯度
太陽高度角及其季節變化因緯度不同,太陽輻射量也因緯度而異。由於熱量沿緯度的變化,出現生態係統類型有規律的更替,如從赤道向北極依次出現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北方針葉林與苔原,即所謂緯向地帶性。
(2)經度
由於海陸分布格局與大氣環流特點,水分梯度常沿經向變化。由沿海濕潤區的森林,經半幹旱的草原到幹旱區的荒漠,即經度地帶性,
(3)海拔
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降水最初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達到一定高度後,降水量又開始減少。由於海拔高度的變化,常引起自然生態係統有規律地垂直更替,即垂直地帶性。如長白山植被垂直帶結構自上而下依次為: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寒溫性常綠針葉林→矮曲林→高山凍原。
(4)地形與岩石性質
2.垂直地帶性與水平地帶性的異同
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合稱為水平地帶性。
(1)相同:
①兩者的植被分布順序相似。
②垂直帶與水平帶上相應的植被類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似。
(2)不同:
①水平帶的寬度較垂直帶的寬度大得多。
②水平帶具有相對連續性,而垂直帶具有相對間斷性。
③水平帶與垂直帶植被類型分布順序的相似性,是指群落的優勢生活型和外貌,但是植物種類成分和群落生態結構有很大差異。
3.森林生態係統
森林的主要類型有4種,即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及北方針葉林。
(1)熱帶雨林
①熱帶雨林分布在赤道及其兩側的濕潤地區,是目前地球上上麵積最大,對維持人類生存環境起作用最大的森林生態係統。主要分布在3個區域:南美洲的亞馬遜盆地、非洲的剛果盆地、東南亞的一些島嶼。
②熱帶雨林分布區終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2500-4500mm,全年均勻分布,無明顯旱季。土壤養分極為貧瘠,呈酸性。雨林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幾乎全儲備於植物量中。
③雨林植被特點:
a.種類組成極為豐富,均為熱帶分布的種類
b.群落結構複雜,層次多而分層不明顯,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發達。
c.喬木樹種構造特殊,多具板狀根、氣生根、老莖生花等現象。葉子在大小、形狀上非常一致,全緣、革質、中等大小。
d.林冠高低錯落,色彩不一,無明顯季相交替,終年常綠。
④大多數熱帶雨林動物為窄生態幅種類,而且大多是 K-對策。能流與物質流交換速率很高,呼吸消耗量也大。
④熱帶雨林的作用:
a.淨化空氣。植物葉麵積巨大,吸收SO2要比其他物種大得多。
b.具有自然防疫作用。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u,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
c.天然製氧廠。
d.對氣候有調節作用。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麵增溫。
e.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f.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
⑤對熱帶雨林的保護:
a.減少砍伐森林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
b.優先保護瀕危物種資源。優先保護原生型生態係統和物種資源,同時尊重自然規律和科學規律,以自然修複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措施。
c.劃建國家級保護小區或保護點。針對麵積較小的熱帶雨林分布,但沒有條件建立規範性自然保護區的地段。
d.規劃生態長廊。劃建連接各斑塊的生態長廊,建立熱帶雨林斑塊間生物基因交流通道,以實現連接生境、防止種群隔離、維持最小種的群數量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