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變化(global change):由於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出現在全球範圍內的,異乎尋常的人類生態環境的變化,稱為全球環境變化。
2.自調節穩態(homeostasis):地球係統具有一種能力,即當受到幹擾後能通過自我調節恢複到穩態。但是當人為的或自然的幹擾在強度、範圍和持續時間上超過某一閾值,便可能影響甚至破壞這種穩態,造成全球範圍的環境變化。
3.全球變暖(global warming):指地球表層大氣、土壤、水體及植被溫度年際間緩慢上升。目前對全球變暖的理論解釋是“溫室效應”假說,即大氣中對長波輻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使較多的輻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層而導致溫度上升。
4.土地覆蓋(land cover):指陸地表麵生態係統類型及其生物的和地理的特征,如森林、草地、農田等。
5.生物群落(biome):是由一個地區的氣候所決定,並受其他環境因素(如土壤、水文、地形等)影響所形成的特征生物群體及其相互作用。它反映了生物與氣候和其他環境因素間的相對穩定關係。
6.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指生命形式的多樣化,各種生命形式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多種相互作用,以及各種生物群落、生態係統及其生境與生態過程的複雜性。生態係統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係統和景觀多樣性。
7.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指所有生物個體中所包含的各種遺傳物質和遺傳信息,既包括了同一種的不同種群的基因變異,也包括了同一種群的基因差異。複雜的生存環境和多種生物起源是造成遺傳多樣性的主要原因。
8.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指多種多樣的生物類型及種類,強調物種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代表著物種演化的空間範圍和對特定環境的生態適應性,是進化機製的最主要產物。
9.生態係統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指生態係統中生境類型、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豐富程度。
10.景觀多樣性(landscape diversity):指與環境和植被動態相聯係的景觀斑塊的空間分布特征。
11.α多樣性:是用於測量群落內生物種類數量以及生物種類間相對多度。反映了群落內物種間通過競爭資源或利用同種生境而產生的共存結果。
12.β 多樣性:用來表示生物種類對環境異質的反應。通常 β多樣性被表示為群落間相似指數或是同一地理區域內不同生境中生物物種的周轉率。
13.γ多樣性:指某一地理區域中的生物種類之數量。γ多樣性高的地區一般出現在地理上相互隔離但彼此相鄰的生境中。在這類生境中常常可以發現一些生態特征相近但分類特征極不相近的生物種類生活在一起。
14.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具有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和係統性原則。
15.恢複生態學(restoration ecology):是應用生態學原理、方法,對人為幹擾引起的群落或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進行恢複的科學,它是生態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生態恢複:恢複生態係統合理的結構、高效的功能和協調的關係。是恢複生態學的研究方法手段和目的。
16.受損生態係統(damaged ecosystem):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在自然幹擾和人為幹擾的作用下發生位移,位移的結果打破了原有生態的平衡狀態,使係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和障礙,形成破壞性波動或惡性循環,這樣的生態係統稱為受損生態係統。
17.恢複(restoration):是將受損生態係統從遠離初始狀態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狀態。
18.惡化(degradation):將生態係統受到更大破壞。
19.改建(rehabilitation):是將恢複和重建措施有機結合起來,使惡化狀態得到改造。
20.重建(enhancement):是將生態係統的現有狀態進行改善,結果是增加人類所期望的“人造”特點,使生態係統進一步遠離它的初始狀態。
21.生態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態工程是應用生態係統中物種共生與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構與功能協調原則,結合係統分析的最優化方法,設計的促進分層多級利用物質的生產工藝係統。生態工程的目標是在促進自然界良性循環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防治環境汙染,達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步發展。
22.生境通道:又稱保護或移動通道,為動植物在保護區之間的移動、傳播繁殖體、尋找更適當的生境提供了方便,並增強了基因流動的幾率。
23.自然幹擾:指火、冰雹、洪水、幹旱、地震等偶發的破壞性事件,或對生態係統的結構、功能和組成產生明顯的影響,或對生態係統產生破壞性甚至毀滅性影響。
24.人為幹擾:指森林砍伐、草原開墾、過度放牧、露天開采、大型工程等人類的生產活動和對資源的改造利用等過程對生態係統造成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涉及到從種群乃至整個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