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我的學校我作主(一)(1 / 3)

12我的學校我作主(一)

在學校的林蔭道上,林新貽又碰到了唐伯衡,他正一副愁眉不展低頭走路的模樣。

“大師,早上好啊!”唐伯衡的態度相當的親切。任誰見到林新貽居然能跟市委書記搭上線,都沒法不熱情。

“怎麼一大早就苦著張臉啊!”倒不是說林新貽很熱於助人,關鍵是這唐伯衡的命數裏似乎跟自己有著一絲的牽連。作為修真者來說,他們的六感都是很靈敏的。而且這大半年以來唐伯衡很是照顧林新貽,於情於理能幫的都要幫上一幫。

也不知為什麼,反正唐伯衡對林新貽越來越沒防備之心,估計也是苦惱多時,一股腦地傾訴起來,

“哎。在校務會議上翁建聰要求我分管校辦工廠,並且還硬性攤派必須在三個月內扭虧為盈。你大概不知道,校辦工廠自創辦起就一直虧損。我何德何能,能讓一個半倒閉的工廠起死回生!”

“翁建聰跟你有仇?”林新貽詫異地問。這唐伯衡還真能吸引仇恨。

“沒仇,不過聽說他跟衛民關係很好。而且他是常務副,有希望接校長的班,而我又跟張代校長關係不錯。張代校長下半年調往市教育局後,他會向上級推薦我接任校長一職,所以我跟翁建聰之間就有了矛盾。”

“好吧,我這有個好主意,能讓校辦工廠扭虧為盈,你要不要聽聽看?”讓一個自己看順眼的人當一中的校長總好過對自己有敵意的人當校長,雖然那衛民這近半年來相當的老實。

“具體說說看。”唐伯衡一聽跟校辦工廠有關,頓時來了精神。一中的校辦工廠目前有越虧越重的趨勢。若能在三個月內起死回生,絕對是個政績,爭奪校長寶座的重要籌碼。

現在一中的財政支出中,貼補校辦工廠這一塊已悄悄上升到第二的位置。但想關閉它,就連身為校長的張百臨都不能作出決斷。很簡單,校辦工廠裏的工人都是教師們的家屬,你這一關閉,那豈不是寒了教師們的心。

若能讓校辦工廠起死回生,那絕對是一箭雙雕的好事,既取得了政績,又贏得了教師們的心,有助於唐伯衡向一中校長寶座發起衝擊。

“你有沒注意到趙元龍同誌在5。19會見外賓時發表的講話?”

(趙元龍為前任華夏共研會總書記,以提出不管黑犬與白犬,能逮到獵物就是好犬的改革論調聞名中外)

身為教育係統人,時刻學習中央領導的講話是必備的一項政治課。唐伯衡想了想才回答道,

“趙公所講之話,但凡華夏官場中人,個個無不用心揣摩,我豈能不知啊。

他老人家說改革也要過五關斬六將,過價格這一關很不容易,要擔很大風險,因此要大膽細心,發現問題就做調整。但物價改革非搞不可,要迎著風險,迎著困難上,十全十美的辦法是沒有的。

他老人家還說‘我總是告訴我的同誌們不要怕冒風險,膽子還要再大一些。如果前怕狼後怕虎,那就走不了路。’”

林新貽就佩服唐伯衡這一點,雖然個人能力不是絕頂出眾,執政能力偏軟,但他善於學習上級領導的種種指示,能說會背會引用。

“那按你的思路,趙公的話要如何解釋?現在的理論界和媒體可是把趙公決心要過物價改革這一關的意見解讀為畢其功為一役的改革整體攻關突破,出現了一片“過關有風險,關後是平川”、“此關早晚要過,遲過不如早過,長痛不如短痛”的造勢呼聲。”

唐伯衡沉吟片刻,斟酌再三才緩慢說道,

“我個人認為趙公的思路應該不是如此大膽地高歌猛進,有可能是穩步發展,逐步把基礎打牢後水到渠成地進行價格改革。”

“嗯,看來你我英雄所見略同,我也讚同你這觀點。按我的觀察,我們國家在8月即將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可能會提出‘關於價格、工資改革初步方案’。”

“你就這麼肯定?”唐伯衡狐疑地問。

那當然,也不想想我可是重生回來的人。曾經經曆過的事我怎麼可能不知道。

“我能肯定,所以我們發財的時機到了。”

下午時分,林新貽與唐伯衡一同出現在校辦工廠內。

校辦工廠坐落於操場的右方角落,原先是部隊的一個倉庫,後來一中與部隊共建,部隊知曉一中要辦工廠,故大方地把倉庫轉讓給了一中。

校辦工廠外的白色外牆上畫了幅趙元龍指點江山的像,還顯目地寫著五個大字,‘為人民服務’。

“想當年,這校辦工廠可紅火了。生產出來的手紙,外頭搶著買。可惜啊,近幾年每況愈下,產品積壓,貨品賣不動,成了年年產年年虧的工廠。”唐伯衡感慨地發出一聲哀歎。出任副校長後,唐伯衡還是比較盡職盡責地下了點功夫對一中的曆史進行了必要的了解。

一中的校辦工廠內部極其的寬敞,約占地30畝,而且高度足有三層樓那麼高,兩人走進去後總覺得有些空蕩蕩的。雖說造紙機器也有數十架,看上去甚有規模。但在如此大麵積的空間裏擺放著,總覺得有點稀稀拉拉的,像被遺棄的孤兒般隨意放置。而正在工作的工人們也顯得心不在焉,大部分都在閑聊著話題,任憑機器發出空轉聲。四周角落堆滿著賣不出去的成捆成捆的手紙。

見唐伯衡甚為憂慮,林新貽頗有指點江山的味道說道,

“唐校,我們這個校辦工廠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它先天有個大優點,足以讓它扭轉目前不利的局麵。”

“這我可實在看不出來啊。月月都在虧,居然還有優勢不成?我不信。”唐伯衡認為林新貽在哄他。

林新貽與同齡人相比,多了許多開放的思想,思維領先三十年不得了,故在經濟問題的處理上顯得遊刃有餘。

“現在國外有種商店經營的模式很受推崇,我個人覺得如果引進來必將讓我們的校辦工廠重新贏得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