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相依為命之環境篇(1 / 1)

李楊坐在門口的木凳子上,望著蔚藍的天空,感歎著還真是原生態的天空啊,無汙染,真是那個藍啊。

望著某個正在喂雞的小身影、他的思緒又一次在風中淩亂了。

這些天,他知道自己是王煬,是張奕的童養夫,張奕就是那欠抽的小鬼頭,以目前的身份而言,是他的小男人。

他現在4歲,父不詳,母也不詳。據說反正就是:生是張家人、死是張家鬼

那小鬼頭7歲,原先家裏條件也是不錯的,隻是後來父母因某些原因去世了。而那小鬼頭從小體質弱,父母到道觀裏求教說是,命薄,不好養活,需要一個童養夫來維命,這也是為什麼李楊或許現在該稱為王煬在這裏生活的原因了。

而王煬在這裏的幾年了,張奕的身體也的確是好了起來,可是很可惜,張奕的父母卻去世了。

所以、因此、目前的生活壞境就是:兩小鬼頭、一房子、一院子、貌似幾畝薄田,那個詞叫做:相依為命。

人生啊,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李楊坐在門口的凳子上安慰自己。

經過自己的初步探查,對目前的狀況是相當滿意的,貌似這日子也不會太難過下去。當然,這個想法的前提是他忽略了自己才四歲的現實。

這是一個不大的院子,有三間房子,還是瓦房呢,據李楊自己對古代農民的住宿情況的僅有的知識了解到,有瓦房就是小康的水準。中間的是廚房,廚房也沒什麼特別的,一個灶頭,再是一張吃飯的桌子和幾條凳子。左側的原來是張奕的父母住的屋子,從他們去世後,屋子裏的擺設就再也沒動過,都保持著父母還在世的樣子。右側的是他們倆“夫妻”的屋子,也就是李楊醒來的那個屋子。與正房(暫時稱他公婆的房間為正房吧)相比,他倆的房間可以說是個下人房了,說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也不誇張。當然,後來李楊才了解到,由於張家父母的去世以及自己忽然而至的病痛,張奕不得不將自己房間和廚房裏有價值的東西都搬去賣了,以維持他倆的生計。所以透過廚房看房間,還真的是一窮二白。

用李楊自己的話來解釋說:不該有的東西絕對不會有的,該有的東西貌似也沒少。廚房的一側有個小門,是個儲藏室,放些米啊、紅薯啊等必需品。

房子的後麵是一塊空地,以前是用來種些小菜之類的,隻是後來張奕父母去世之後,那地也隨之荒廢了,長滿了青草,可惜不是青菜,李楊心中惋惜道。前麵的院子整治的還算幹淨,左側有一個豬圈,隻是現在被用來養雞了,右側有一口井,這讓李楊很滿意,畢竟要在這過活了,出門打水還是很不方便的,井旁邊有一棵不知名的果樹,隻因沒有到開花結果的時節,那樹也隻是抽風地長長葉子而已,所以李楊也不清楚這到底是棵什麼樹。

另外還不得不提下那個地窖,這與李楊過去看到的不太一樣,豬圈一米遠的地上有個蓋子,掀開蓋子,裏麵是黑漆漆、空蕩蕩的一片,這空間都是用來儲備各種莊稼收成的,方便自家在冬天的時候有足夠的口糧。地窖是沒有下去的路的,一般到地窖都是用繩子或者梯子的。

原先張家也是個小康人家,這麼塊地方也都是有高高的院牆的,望著這有些脫落的院牆,李楊眯了眯眼睛,有絕對的隱私空間啊。

李楊將視線投到那個轉戰在廚房做飯的小鬼頭身上,歎道:是該為自己做個打算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