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她要怎麼辦?(1 / 2)

一棟灰色的三層小樓,悄然矗立在鬧市區一群高樓大廈之間,像一個誤入巨人國的小矮人,局促而不安。

整棟樓雖然破舊,但是卻完好的保存下來上個世紀30年代的俄國建築風格,紅磚小窗,綠籮輕紗。

據說是在當時承擔了非常重要的經濟角色,住進了一位非常有名的華人買辦。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買辦的後人陸續飄零出海,房子就空了下來,年久失修。

後來,在特殊時期,整棟小樓遷入了10餘戶普通人家,相互拆拆補補,倒是把格局改了不少。小舞廳、起居室變成了二居室和單人房,少了一絲靡靡之音,多了一股煙火氣息。

後來這10餘戶人家的後代在改革的浪潮中闖出了名堂,陸續把家人都接了出去,住進了有暖氣空調的現代電梯房,這裏,就逐漸的清冷起來。

剩下了零星兩戶,一個是身體殘疾的單身老人,一個是喪妻喪母的父子二人。為了方便出入,單身老人去了一樓的套房,父子二人則是守著樓頂,有時也利用樓頂花園種點蔬菜小蔥的,日子總算不是太艱難。

後來父子二人中的父親年邁去世,獨留下年屆三十的兒子於世。

伶仃飄零的一老一少,便以這房子為紐帶,相互依偎過活。兒子去當了快遞員,老人就當了小樓的保安守著家。

等李菁文找到這裏,準備作為自己的辦公樓加倉庫時。

一老一壯年的臉上浮現出了讓人困惑的微笑,像極了沙漠行者看見一汪泉水般的欣喜。

因為資金有限,創業初期,李菁文都是自己一個人整的。

每天這個屋子打掃完就去那個屋子,那個屋子收拾好又轉戰樓上。偶爾有一天老人上頂樓摘蔥,無意中竟然看到這個女人戴著一個報紙做的帽子在刷牆壁!

“都不容易啊”一聲歎息,讓李菁文莫名其妙的就融入了這個小團體。

後來,李菁文也招了行政和庫管,但是老人對待他們的感情卻始終像是隔著一層若有似無的紗,淡淡的,不太熟。

隻有當李菁文出現時,老人爬滿了皺紋的臉上才會出現一絲淡淡的微笑。

李菁文也順勢笑納了這名“老年保安”,知人善任嘛,生活不比電視劇,能湊合用一用,挺好的。

而且,說是保安,自己這小公司裏啥值錢的都沒有,連電腦都是二手的,也沒啥好被賊惦記的,總不至於小偷需要一些打印紙,也要開年會總結?

但是每天進出樓,總有這麼一個人笑意盈盈的迎來送往,再附上一聲“李總”,會讓李菁文有種“這錢花的值”的錯覺,和“這老頭隻會笑吧?”的疑惑。

當李菁文接了電話匆匆趕回來時,卻發現,老頭,不笑了。

得,看來真不是一般大的事兒!

硬著頭皮上了二樓,公司行政兼前台兼內勤小吳正坐在桌前哭,一旁設計師托尼正在給她遞著紙巾,庫管張姐一臉緊張的立在旁邊。

三人聽見有人上來,齊刷刷的抬頭看向樓梯口,李菁文在這三道注目禮裏膽戰心驚的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