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軍在並州雖然遭遇大批匈奴軍,但荀攸一個妙計,引軍入甕,上屋抽梯,隨後關門打狗。
一套連擊,直接打殘匈奴,建功並州。
簡單問詢,得了個呂布之父,為徐濁後續計劃送來另外一個後手。
冀州這邊,意氣風發的關羽,在徐濁離開數月後,開始帶領大軍南下。
他手捧最愛的《春秋》,細細研讀。
枯燥的行軍途中,趣味頗多,不時發出“妙哉~妙哉”的讚歎。
每當這個時候,張飛都要拿出徐濁特製的毛筆,在珍貴的獸皮上給關羽記錄下來。
那栩栩如生的表情,盡顯張飛高超的畫功。
畫完之後,交給軍師賈詡保存。
關羽發現,也不敢觸軍師黴頭,要回畫作,無奈繼續看起自己的書。
隻有公孫瓚,在進入冀州地界後,內心極為煩躁。
他有一種冥冥之中的危險感覺。
易縣位於河間國境內,在巨馬水以南,易水以北。
易水是在河間國內的叫法。
它與中山國境內的恒水其實是一條河,發源於恒山,故名。
這裏所說的國和遼東屬國是同一級別。
大漢實行的是郡國並行製,也就是劉邦結合郡縣製和分封製度雜糅的製度。
郡國之內,有國主,但沒有實權,軍政由國相主持。
所以當初董卓自封大漢相國時為什麼這麼多人反對。
權力就像一塊蛋糕,董卓分得多,其他人就少,他們自然極力反對。
成了,摘取果實,權勢滔天。
敗了,成為忠臣,青史留名。
所以,很多人慷慨赴死不是沒有原因。
在大漢的軍人心中,實現衛青、霍去病的榮光,封狼居胥是至高追求。
在大漢士大夫心中,重現堯舜時代的聖天子治理方式是畢生所願。
這即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帶來的影響之一。
儒學被閹割,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將先秦時期儒學倡導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體顛倒。
認為天乃是有人性的神,天子為神之代言人。
進一步曲解天子的稱呼。
在先秦時期,子是尊稱,如孫子、老子、孟子等。
天為至尊之意。
到了董仲舒這裏,直接變為天之子。
既然天是有人性的神,那麼有個兒子就更好解釋。
親疏遠近,一目了然,告訴天下人,皇帝就是天子。
儒教由此誕生。
由純粹的學說流派成為統治工具,後世一步步發展,為後世某辮子朝摧殘百姓思想,打壓民族血性提供有力支撐,實乃欺師滅祖的行為。
孔夫子被送上聖人之位,但若是知道後世人如何曲解他的意思,不知會不會攜帶三千弟子從輪回中歸來。
曹操就曾被拜為濟南國相。
易縣就建在易水邊,順流而上,比較有名的城有中山國內的蠡吾縣,縣下有個解瀆亭。
再上遊則是安熹縣,之後才是中山國治所盧奴縣。
安熹縣西南有個漢壽縣。
漢壽西南為毋極縣,徐濁的妾室甄家曾經的所在。
毋極西南為常山國真定縣,趙雲(趙子龍)的老家。
此次,關羽等人攜大軍而來,為的就是以冀州境內河水為界,層層推進,直至占領冀州全境。
數萬大軍壓境,易縣縣令很從心,當即命人放棄抵抗。
留下一千人駐紮下來,關羽部決定分兵。
由公孫瓚帶領本部白馬義從往東南行,襲擾渤海郡。
他則帶領大軍領一萬騎兵順水而上,入中山國。
他們人數多,隻要不讓各地兵卒聚集,他們他們就有絕對的碾壓實力,冀州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