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以來,華夏人口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始皇帝統一之後,人口獲得了增長。
可惜,造化弄人。
始皇英年早逝,六國貴族不顧天下百姓,舉旗造反。
等到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人口少的可憐。
數代積累,文景之治下,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孝武皇帝一個北征,全國死傷大半。
恢複沒有多久,西漢滅亡。
王莽建立新朝,各種超出時代的新政頒布,直接導致全國大亂。
光武皇帝劉秀再次一統。
人口開始恢複。
等到桓帝和靈帝時期,全國人口又開始大減。
到目前,人口四千餘萬,百多年,大漢差不多少了近千萬人。
五分之一的人口。
朝廷懶政,宦官當道。
那隻是士人的說法。
其實,他們並沒有揭開大漢的遮羞布。
氏族豪強地方做大,漢室宗親、王侯將相朝中吸血。
上下交困,才是導致大漢敗亡的根本。
每一個新建立的王朝都是在修補上一個王朝的統治漏洞。
比如漢初的郡國並行製,其實就是補秦國建立時,對各國貴族群體的補償,以空間換時間。
利用時間來消磨舊貴族的暴戾,磨滅他們的鬥誌。
效果很明顯,數代下來,推恩令得以實施。
大漢的凝聚力空前高漲。
現在魏代漢。
在原本的曆史上,曹操他們實行的製度是九品中正製。
那些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貴族!”的時代,其實是魏、晉對漢製度漏洞的修補。
大漢敗亡於一次次農民戰爭的巨大消耗。
其實是一個個不斷壯大的地主豪強實力增長後,察舉征辟製無法滿足大量新生階層的需要。
供不應求,他們轉而加大剝削底層,試圖不斷增強自身。
試圖成為更強者。
用後世的話說。
這是地主豪強內卷,導致資源越來越集中。
底層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耕地逐漸被他們占據。
這才發生一次次動亂,永遠絕不了的原因。
曹操他們想出的辦法就是用九品中正製。
將人的才能分為上上、上中...下下,九個品級,讓中正官在郡縣品評,給讀書的人做出考核。
看個人能力。
很多士子得以入朝為官,緩解了矛盾。
徐濁並沒有選擇這樣做。
因為這個製度其實和察舉製差不多,最後的結果還是國家混亂。
他沒有改動原來的製度。
也沒有繼續用察舉征辟製度。
現在魏國需要的是穩定和發展。
等大部分人將自己視為魏國人的時候,他再改製度,效果會好很多。
土豆普及需要時間。
魏國現在各軍遍布各地,龐大的軍隊分管各地。
都是戰時狀態,製度問題暫時不作考慮。
他準備先在太學中培養一批官員後,直接用科舉製度。
反正他命長,實力強大,也不怕世家造反。
...
處理完國事和家事。
徐濁終於抽出時間,開始製造商品。
不過,典韋最近氣血有些不足。
於是他隻好將目光投向另外的將領。
思前想後,也就呂布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