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拜訪夏允彝(1 / 2)

徐閑之所以想去拜訪夏允彝,是因為夏家兩父子皆是精忠報國的抗清英雄。

夏允彝是明末為數不多的為國為民的好官。他曾在福建長樂當了五年的縣令。在官期間,他能體恤民情,革除弊俗、治績優秀,成為當年由吏部點名表揚的全國政績突出的七位“優秀”知縣之一,並受崇禎皇帝親自接見。

清軍進攻江南後,夏允彝與陳子龍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敗後於同年九月十七日留下絕命詩:

少受父訓,長荷國恩,以身殉國,無愧忠貞。南都既沒,猶望中興。中興望杳,安忍長存?卓哉我友,虞求、廣成、勿齋、繩如、愨人、蘊生,願言從之,握手九京。人誰無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勵後人!

最終投鬆塘死,時年50歲,諡“忠節”。

而他的兒子夏完淳,也是明末詩人、抗清英雄。14歲從軍征戰抗清。弘光元年他父親戰敗自殺殉國後,夏完淳和老師陳子龍繼續抗清,後來陳子龍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陳子龍作出了與其摯友夏允彝一樣的人生選擇:跳水自殺殉國。

然而天不佑明,1647年夏天夏完淳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七歲。

在獄中,深知自己來日無多,夏完淳寫下了他那篇流傳千古的《獄中上母書》,裏麵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大道本無生,視身若敝屣。但為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夢十七年,報仇於來世。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從這段話,我們可見這位少年英雄的凜然正氣,令人肅然動容。他所表達的忠孝節義,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若無法遇見他們也就算了,既然能遇到,那徐閑也自當見一見,幫一幫,以表對這對英雄父子的敬意。

當小廝帶著徐閑西花園浜時。夏允彝剛準備出門。

徐閑忙上去作揖問道:“請問閣下是彝仲先生嗎?”

夏允彝答道:“鄙人正是夏允彝。請問閣下是?”

“在下徐閑。臥子先生的朋友,久聞先生大名,想向彝仲先生請教一些問題。”

“嗯,及時臥子引薦,自當言無不盡。請入內詳談。”

“請。”

兩人來到正廳,分主客坐下,喝了一口茶後:“請問彝仲先生,學習是為了什麼?”

“以學救時,以學衛教。”

“橫渠先生,曾有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彝仲先生認為如何?”

“自當絕好!”

“但,我認為教育不當僅及於士,而當下達於民;不當僅立於國,而當遍及於鄉;必使萬民皆出於學。彝仲先生認為怎樣?”

“這……萬民皆學……”

“對,今大明天災不斷,黨爭火熱,又有強敵外伺。若學止於士,士雖有誌,雖皆忠君愛國,但人數太少,不足以影響大局。

若萬民皆學,萬民皆有誌,萬民皆忠君愛國,先生覺得天下會怎樣?可還懼怕天災,懼怕黨爭,懼怕強敵?”

“萬眾一心,無所畏懼,天下無敵!”夏允彝都被自己的結論嚇懵了。

“對,所以萬事皆始於學,辦鄉學,辦府學,辦國學,對於萬民,則不必讓他們走科舉之路,而應注重實用,我覺得《農政全書》就不錯,於民有益。以此達到學以致用,以學救時的目的,宣傳保家衛國,塑造家國情懷。誠如是,大明中興不遠矣。”徐閑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