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早,曹化淳便到宮中向崇禎皇帝稟告了此事。
“哦,真有此等奇人。曹伴伴,其言可信否?”
“臣覺得應該可信,隻是他選擇了在太廟相見,臣也不知他的用意。還請陛下聖斷。”
“算了,就依他吧。你先派人進行布置,帶他明早過來,朕去會會他。”
“喏!”曹化淳鞠了一躬,退了下去。
次日一早。曹化淳便帶著徐閑來到太廟門口,對徐閑道:“公子,請先在裏麵等候,陛下稍後就來。”
“好!”
看著眼前這黃琉璃瓦頂紅牆身的大型建築,徐閑也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建築、雕刻及繪畫的能力。
“太”就是大,太廟就是天下最大的廟,是天子祭祀祖宗的場所。太廟始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按照“左祖右社”的古製與紫禁城同時建成,曆經多個皇帝才建成現在的規模。
太廟平麵呈長方形,有三重圍牆,均為黃琉璃瓦頂紅牆身。牆內主要建築均為坐北朝南,廟內主體建築為前殿、中殿、後殿。
徐閑在曹化淳的帶領下從太廟門穿過第一道紅牆,走過一片柏樹林後,就來到了第二重院牆。
第二重院牆內正門為三開間的琉璃磚門,左右各一門。徐閑兩人穿過左邊的琉璃磚門,繼續走左邊的單孔漢白玉石橋通過玉帶河,就來到了第三重院牆。
第三重院牆內院正門五間,原列有鍍金、鍍銀鐵戟120支,故又稱戟門。
戟門是太廟的禮儀之門,正中三間為三座大門,黃琉璃筒瓦廡殿頂,中有漢白玉石雕禦路,分別雕有“二龍戲珠”、“獅滾繡球”、“海水江涯”。
穿過戟門,就看到了前殿。前殿也叫享殿,享殿東西兩側有配殿。配殿麵闊十五間,進深二間,前麵有簷廊。上麵是鬥拱抬梁屋頂,黃色琉璃瓦單簷歇山頂,五隻脊獸。每間開四扇四抹隔扇門,素麵格芯。
東配殿裏是皇室有功的宗親,西配殿裏是異姓功臣。
西配殿是徐閑本次的目的地,裏麵供奉的是以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俞通海、張德勝、胡大海、趙德勝、耿再成、桑世傑這12位開國功臣為主的有功之臣。
至於理由,很簡單。
徐閑來到大明也快三個月了,這三個月來,他不是在救大明,就是在救大明的路上。可謂風塵仆仆,夙興夜寐。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徐達,徐閑走了三千六百多裏,就是來找這個老祖宗聊聊(算賬)的。
太廟祭祀規格最高,力度最大,信仰之力也最大,如果這裏找不著,其他處估計也不用找了。
徐閑回過頭對曹化淳說,
“老曹,你就在外麵等皇帝吧,我自己先進去找我家老祖嘮嘮。皇帝來了,就讓他進來吧。”
說完就自顧自地推開門走了進去。
曹化淳滿頭黑線,腹誹到:到底是你接見陛下,還是陛下接見你?還找你家祖宗嘮嘮,見鬼了吧,你!
曹化淳肯定沒想到,徐閑還真的是去見鬼了。
徐閑走進配殿隻看到牆上掛著一長排畫像,畫像前麵都有一個供桌,供桌上擺著一個香爐,新鮮果品、禮物,並點著一盞長明燈。最中間十二幅畫像便是開國十二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