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自我發揮這種事情,公司越大越不可避免。
好在夢工廠最大的盈利保證,那些沈華親自敲定的電影項目,導演很少整活。因為沈華給出的劇本都是經過市場驗證的電影,項目規劃都十分完善,怎麼分鏡拍攝,大致需要哪些道具,人物形象有什麼要求等等,基本都寫明了。並且這些劇本又都是商業電影的劇本,不需要在裏麵搞什麼過於深入的人性探討,隻需要一個有足夠調度能力的導演,按著沈華的劇本,照本宣科的將足夠精彩刺激,充滿趣味性的畫麵拍出來就行了。
在沈華的不敗神話還沒被打破之前,別說公司高層和派出的製片人不願意做任何更改了,就連導演自己都不敢隨便整活,至少不敢整大活。
畢竟要是票房失敗了,大家首先質疑的不是沈華,而是不按沈華劇本拍攝的導演,夢工廠為了保持沈華的不敗神話也肯定是將鍋甩給導演。
所以沈華親自敲定的電影項目都很穩定,導演隻會在必要的時候,弄點錦上添花的設計,不會做太大的修改。
而這些沈華親自敲定的電影項目,又為夢工廠提供了最大的盈利保障。從而讓夢工廠的高層不必在資金、業績等各方麵的壓力下,像其他好萊塢電影公司的高管那樣,迷信那些大導演,大明星,任由他們薅夢工廠羊毛。
反倒是可以放寬心態,進行一些實驗性質的電影項目,看哪種類型的電影值得深入挖掘,投資。
而這個過程也是一個從小到大的過程,都是從低成本電影開始的。
偏偏現在好萊塢因為股災和編劇罷工帶來的經營壓力,越來越不相信新人。新人越來越難出頭了。反倒是夢工廠自己就是靠新人起家的,加上內部經營壓力也小,便願意讓新人們來嚐試這些實驗性質的電影項目。
於是,一時之間,夢工廠竟有了好萊塢黃埔軍校的感覺。
而這也讓夢工廠在新人中挖掘出大量優秀的人才,從而讓這些人才去負責成本更高一些的項目,也大幅度降低了對外依賴度。並且,自己培養起來的人才,薪資的漲幅也能控製在合理範圍內,不像外麵的大牌導演、明星,存在大量的溢價。這也讓更多的預算投入到電影製作,而不是支付給導演、演員的片酬,也讓電影質量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不過這個良性循環,全都建立在沈華開掛,給公司兜底的基礎上的。而沈華又不是什麼資深電影迷,腦海裏的電影庫存是有限的。等以後庫存用光了,夢工廠還保留現在的運營方式,那麻煩就大了。
所以沈華也在有意識的推動夢工廠跟外部合作,至少要在沈華的電影庫存還撐得住的時候,最有底氣的時候,學會怎麼拿捏那些大導演、大明星,而不是跟其他電影公司一樣被人家拿捏,不得不滿足他們的各種不合理要求。
就目前來看,夢工廠的高層做得還算不錯,現在就有一個跟外部合作的例子——《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