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外部壓力和大多數人的民族情結華夏的經濟發展很快,但我們應該看到它有多麼的不穩定。
為什麼信仰會繁榮或衰敗?
答案隱藏在信仰自身的屬性之中。
人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有信仰,而其他動物沒有。道德的源頭是信仰。沒有信仰就沒有道德底線。
信仰是一個人活著的精神寄托。沒有真正的信仰,人們就沒有正義感責任感,就會無所顧忌,無所敬畏,無有廉恥。信仰指向的是“意義”,並賦予人的生命以意義。
因為人的存在是需要意義的。信仰不是現實的,而是超現實的;不是經驗的,而是先驗的。
信仰是人對於無限、永恒、生命的終極價值與意義的追求。信仰涉及的是相對於經驗科學而言的超驗真理。信仰深深植根於人性之中。
因為人在本性上總是在探尋意義,掙脫有限走向無限,趨向超越。信仰必須是由衷的、自覺自願的、認可、相信、敬仰、崇拜和追求。依靠強迫、利誘、欺騙不能產生真正的信仰,也不能維持和改變信仰。
信仰與道德的短缺,歸根到底是自由的短缺。
所以,真正的信仰必須是自由選擇的信仰,而不是強加的信仰。
信仰是理性與信念的產物,而不是強製與暴力的產物。同樣,強製與暴力也不可能阻止信仰。
因此,不僅要尊重與保護信仰自由,而且應該把信仰自由嵌入到政治製度、政治秩序中去。隻有信仰自由,才能產生好的信仰,才能淘汰抑製不良的信仰;沒有信仰自由,隻有壞的信仰。
沒有超驗,沒有信仰,就沒有個人的自由。道德問題離不開自由,離不開相應的政體。自由是道德賴以存活的氧氣,不論公德與私德。沒有自由,任何德性都將窒息。所以,我們說人需要信仰,不是“被信仰”,而是每個人去自由選擇自己的信仰,尋找自己的精神錨地。
如果說獲利是人類生存的物質支柱,信仰則是人類生存的精神支柱。
那麼,在華夏,解決信仰危機的方案,不是去通過拆除人類生存的物質支柱來加固精神支柱,不是放棄經濟發展,而是歸還屬於每個人的思想、信仰自由。
一個國家的未來,在於其精神的根基與力量,而不在於政府權力。
華夏的精神重建,華夏的有限政府,華夏的市民社會都離不開信仰自由。
沒有信仰自由、沒有精神信仰的華夏,再大也是小國!
沒有信仰自由,不論人均GDP多高,國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依然是貧困的。
國人常說,財大壓身,對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沒有精神與信仰的厚度,也難有物質財富的高度。
即使有了,也會被壓垮!有了信仰自由,一個人、一個社會信仰什麼就會有答案,大家就會自由地去選擇、去獲得自己的信仰。
唯有自由選擇的信仰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信仰,華夏人才有可能走出現在的精神廢墟。
然而直到一個人的到來,改變了一切。
(以上摘自網絡。)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看得爽了賞個錢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