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五月”戰爭仍然還在僵持。隻不過“聯合政府”內部出現分歧:一部分國家認為可以與“新世界”談和,畢竟本來他們的初衷是好的,沒必要繼續打下去,這些是“鴿派”。

但也有一些國家認為“新世界”必須被鏟除,他們認為“新世界”是世界的毒瘤,危害到他們的統治地位,這些是“鷹派”。

兩派相爭,必有中立。有一小部分國家認為“新世界”可以與“聯合政府”融合,建立一個真正的地球政府。

這個主張無疑遭到“鷹派”和“鴿派”的聯合打壓,在“聯合政府”中地位低微,這些被稱為“燕派”。

反觀“新世界”,他們同樣出現黨派相爭,甚至更加激烈。最激烈的時候,各個黨派掌握著自己的軍隊,出現小規模的交火。

但很快,在“新世界”的內部,出現這樣一個天才般的領導人。他在“新世界”最危險的時候,跳出來統一這個聯盟。

他在“新世界”內部稱為“伯爵”,在“聯合政府”檔案中被標注為“1號”,被“聯合政府”通緝,賞金達9000萬。

但是實際上很少有人見過他的真容,隻能確定“伯爵”是一個男人。他總是戴著麵具,隻有極少的“新世界”最高層見過麵具下的麵容。

……

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還有3個月。

在“伯爵”的領導下,“新世界”整裝待發,他們建立一個名為“聯邦”全球性的政權。

但是由於各種協議的限製下,聯邦和“聯合政府”都沒有動用自己的殺傷性武器——核武器。誰先發動,誰就輸了;大家仍然存在一定的理性。

……

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還有2個月。

不知道是誰先發動的,一發大約1900噸的戰術核彈從太平洋那裏出擊,擊中“聯合政府”的一個成員國大城市的中心,瞬間十幾萬人被氣化,一座國際大都市被摧毀。

這件事使得世界局勢從緊張變成“核愛可氫”,“聯合政府”指責聯邦使用核彈,鴿派指責鷹派,燕派看著喝茶,誰也不知道是誰先發製人。

世界的輿論變得更加傾向於核戰。這件事被後世稱為“核戰前奏”。

……

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還有1個月。

“聯合政府”大樓突然被爆破,一眾“聯合政府”成員國領導層全部送去見上帝了。

“聯合政府”直接徹底分化,成員國分裂成“核威懾聯盟”“石油保障聯盟”和“聯合政府”。分別對應著鷹派、鴿派和燕派。

聯邦趁此大好時機,迅速把戰線推進,一直到原“聯合政府”腹地。但很快,聯邦被集體抵製,戰線被迫後撤幾十公裏。

……

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

一發戰略核導彈從未知地區發出,成功命中最後的和平派——“聯合政府”所在地。

這件事引爆戰爭,除去聯邦,各大組織紛紛發動核戰。世界在起初一個星期隻有十幾個核彈命中地,且多為戰術核導彈。

但在後來一些核大國把大當量核彈投入戰爭後,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十幾萬發戰略核導彈從海洋,地下,空中,太空出發,開始它們毀滅人類的旅程。

在3天後,地麵上再也沒有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隻有廢墟;地麵上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隻有三三兩兩從地下爬上來的探險者。

但是,政府仍然存在,各大組織仍然在相互攻擊,隻不過戰爭從地麵轉到地下,從光明轉到黑暗。戰略級核武器早已用光,世界再度陷入大規模集團式戰爭。

人類文明的科技在快速倒退,隻有在各大組織的中心,科技才得以延續。人們知道如何使用武器,但沒有以往那種對科技的理性認識。

毀滅人類的從來不是武器,而是他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