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賦詩酒不繼,溫酒一盅賦一章。
書若遊龍字多奇,訓斥許攸心感傷。
念君愛詩心至誠,虱子一曲血滿觴。
退思園文會之後,蔡銘再次轟動洛陽,《師說》、《今日詩》、《阿房宮賦》等膾炙人口的詩詞文章以“突入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之勢,呈上了幾乎所有洛陽文人的書房幾案。
而且因為洛陽是大漢的都城,天下的中心,與會者又有各大世家世子,太學士子,朝廷官吏,以及像許攸,逢紀,鍾繇等名士。所以蔡銘在文會的上的表現很快便經洛陽風傳天下,再也沒有人敢說蔡銘隻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的就會兩首詩,是他們兄弟間的合謀炒作;再也沒有人會認為蔡銘隻是會賦兩首短詩,不通經義的偽儒生,不夠資格做博士。
文會上,蔡銘舌戰群英,光芒掩蓋了所有與會的士子名流,名士鍾繇為之傾倒,許攸被蔡銘的最後一首虱子小曲氣得吐血,袁氏兄弟本來要群毆為難蔡銘的文會反倒是成全了蔡銘,使他一舉成為天下名士,而且是最年輕的極其耀眼的名士。
在大漢,名士是不可以自封的,必須得到廣泛認可才行。但凡士人,要成為名士,首先必須要有某些方麵廣為人傳誦的德操,其次必須在四書五經等經義文章上有所建樹,有自己獨到並且被人接受的見解,最後還必須得到當世的名士的認同,或在經義文章辯論中能夠駁倒已經成名的名士。如此才能被稱為名士。經過退思園文會之後,蔡銘自然已經有資格稱為名士。
蔡銘成為名士最高興的莫過於張讓。
張讓原本對蔡銘拒絕他幫助攪黃文會,還頗有意見,認為蔡銘太過自大。之所以並沒有阻止,是想到正好借著文會讓他受點挫折也好,如此也也好讓他更加依賴自己。卻怎麼也沒有想到他還真的做到了。不但沒有沒太學士子打擊,反而借著文會一舉成名天下知。
還有什麼比未來孫女婿長出息了,同時還又能打擊到第一大世家袁氏家族的氣焰而更高興的事。
而且蔡銘越是得罪袁家,他就越高興,這樣一來斷絕了他投靠袁家的希望。而在當今大漢除了汝南袁家,弘農楊家還有哪個家族能夠在皇上的壓力下和自己的打擊下能夠庇護得了他。這樣一來就更加不愁蔡銘會反悔與自己張家的聯姻了。
雖然張讓一再在蔡銘身邊說自己的孫女不愁嫁不出去,但是像蔡銘這樣英俊瀟灑,有年少有為而且是名士的青年俊傑到那裏去找。而且有了蔡銘做比較,自己那心比天高的孫女肯定就更看不上其他那些庸碌之人了。
張讓雖然對別人心狠歹毒,但是對自己的家人卻是看得比什麼都重。
不是閹人的人是不會了解閹人那種對親情對天倫的渴望。正是因為這種對天倫親情的渴望他才會在靈帝還小時,就真誠的對待那個當時雖然已經貴為帝王但卻無助的小男孩,把他當做自己的親人孩子一樣照顧,融化那可孤僻冷漠的心。
當今世人不了解隻是以為張讓在靈帝身邊阿諛奉承才會得到他的寵信,才會被靈帝稱為“阿父”。他們也不想想一個從小在宮廷長大,從小就曆經政治波折,陰謀詭詐的帝王怎麼可能僅僅因為近侍的阿諛奉承就做出這種違背倫常的稱呼,對他們至始至終深信不疑。盡管後來張讓對他多有欺詐,隱瞞,但卻依然信任有加,不管眾大臣如何彈劾他,他都從來沒有懷疑過他。因為在張讓的身上他感受到了那種隻有父母身上才能感受到的關愛。這是那些每天隻知道爭名奪利,指責這不該做,那不該為的大臣們身上所不能找到的。所以他相信父母怎麼會害自己的孩子,為此因為彈劾張讓的大臣被處死,發配或貶謫的不知凡幾,就連他的授業恩師蔡邕都是因為彈劾張讓而被罷官流放。
張讓對不是自己的骨肉血親的靈帝都會賦予關愛,對於自己的血親孫女自然更加關心,真的是關心備至。所以這麼多年來,張讓對因為自己的名聲使得那些真正有才華,有家世的青年俊彥對自己的孫女敬而遠之而深感對不起孫女。也從來沒有強迫將孫女嫁給那些他看不上眼的沒有風骨的士子,而作為聯姻的政治籌碼。所以張讓才會在蔡銘出現時,不遺餘力的想促成這件事,甚至為此不惜威脅蔡銘讓他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