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三國時期的英雄名將遠不止這二十四位,毛批《三國》顯然是為湊二十四位數,比如前期的華雄,孫堅,後期的王雙、文鴦等都沒有被列入其中。
蔡銘要征用未來名將,蔡銘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二十四名將,特別是劉備帳下的五虎上將和曹操帳下的五子良將。
五虎上將中黃忠已經在自己名下,關羽和張飛那是劉備的鐵杆兄弟是不用想,馬超此時不過十來歲的小孩,唯有趙雲有點盼頭。不過趙雲遠在真定,此時名聲不顯,能不能找到他不說,那麼遠的路程一個來回也要數月時間上肯定剛不上,因此也不能報太大的希望。
五子良將蔡銘已經見過的有徐晃和張合。徐晃已經在自己麾下,張合之前在冀州征剿黃巾時已經試過招攬,可惜他似乎並不看好自己。剩下張遼、於禁、樂進三人,張遼此時正好被丁原派遣到洛陽,被何進找入北軍為軍司馬,於禁是時任騎都尉鮑信的部下,隻有樂進此時還未出仕。這三人都是蔡銘重點招攬的對象。
除了以上幾人之外,超級保鏢典韋、許褚,東吳大將太史慈、周泰,甚至是被諸葛亮評說腦後有反骨的同鄉人魏延都是蔡銘熱切想要征辟的對象。
蔡銘自然巴不得將二十四位名將一網打盡最好,但事實上別說是蔡銘,就是此時的大將軍何進,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的袁氏家族出身的袁紹就算是先知先覺的知道了二十四名將的事也別想能一網打盡。
當然蔡銘想要征召的絕對不僅僅是上麵列出的幾人,很多演義中並不是很顯眼,但是正史中各諸侯中智勇雙全,戰功卓著的將領也都是蔡銘的征辟對象。但是蔡銘也知道,這些暫時都隻是自己的一廂情願而已,人家願意願不願意來還是另外一回事。
三國是一個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就像武將方麵名將輩出一樣,三國時期的智謀之士也是光芒耀眼。
而且蔡銘深知:想要在未來的諸侯爭霸群雄割據中嶄露頭角,成就一番事業,光靠武將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哪些知時務,能夠及時把握時代脈搏,適時製定方略,的大戰略家。特別是那些能夠在軍事謀略上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的智謀之士,和精通內政,治理地方,發展經濟的穩定後方的內政大才。
作為一個最為後世樂道的大時代,三國時期的謀士,不管是軍事型的,毒謀詭計型的,內政經濟,機變謀略型的都大有人在。
中後期的不說,暫時還不在蔡銘的考慮範圍。
前期的謀士傑出者亦有十數位之多,如曹操帳下的戲誌才、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袁紹帳下的田豐、沮授、審配、逢紀、許攸、郭圖,孫權帳下的張昭、張紘,其餘如蒯良、蒯越兄弟,陳珪、陳登父子,陳宮等也都不凡。
可是這些人被人樂道被稱為千古人傑的同時,自然也不是那麼容易折服的。
對於武將蔡銘還是頗有信心能夠借著自己目前的身份征召收服一些,因為此時天下還未大亂,武人地位普遍低下,正常情況下極難出人頭地。而且武人多耿直,且大多出身並不怎麼好,隻要待之於誠還好收複。
但是謀臣就不同了,特別是前期的謀士,大多出身世家,而且本分作為智謀之士,才華橫溢,就算是天下不亂,他們也不愁出仕。而且一個個其奸似鬼,不但要為自己前途考慮,還要為家族考量,若沒有相當的家世身份很難打動他。就像曆史上,郭嘉,荀彧這樣眼光犀利,極善於為自己挑選明主的智謀之士,最初都不免俗套的紛紛投像了袁紹。
而且此時征用名士,還有一個淺規則,那就是不能過界。一般來說像蔡銘這樣的郡守,要征用名士做屬官,隻能征用自己出生地南陽的名士,或自己任職所在的巴郡的名士,除了這兩個的方的名士,若要征用其他地方的除非是名聲不顯的普通士人,或者是自己的親戚或知交好友才可以征用。要打破這個潛規則除非你是三公或大將軍的級別朝廷要員。
當然如果你有像後來袁紹那樣的名望,能夠讓其他地方的名士來主動投靠,那就令當別論了。
蔡銘自然沒有那樣的名望能夠,因此隻能通過現在的身份和職務之便去征用。
因此這樣一界定,蔡銘能夠征用的能夠稱得上是名士的就極少,似乎隻有南陽的許攸和自己的好友鍾繇。而許攸自不用說,已經投靠了袁紹,又被自己氣得吐血,自然不可能被自己征召。到是鍾繇做了三年侍郎,正是外放的時候,又是自己的好友,或可響應自己的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