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屈淩、李誠、唐瀟三人交好,屈淩對李、唐兩人極其示好、敬重,而其餘二百餘死囚也因沾了這兩個人的光,過著的哪裏是死囚的生活啊,簡直就是個小地主。有酒、有肉的伺候著,還不用受刑了,個個心裏都笑開了花,對此無不感激李誠、唐瀟二人。
大宛之國,勝兵四萬皆為騎兵,手執長矛,腰挎弓箭,精於騎射。雖不弱,但比起烏孫、康居這些國家卻差了一大截。所以每當敵國來犯,大宛王都要放出犯罪之人,讓他們去當死士(說得難聽點就是去當炮灰),配合自己的軍隊去抵抗一下,如能打敗當然好,就算不能打敗,也可以像以前一樣立馬求和,答應烏孫王的條件,他要什麼給什麼,隻要能保住自己的王位就行了。
而這年,大宛國王又收到消息,說烏孫可能於入冬之時大舉入侵,搶奪糧草、財物,現距離入冬也隻有僅僅5,6個月了,所以連忙招來副王,輔國王父子商量對策。(大宛國有國王一名,國王之下有輔國王、副王各一名,總管文武之事,副王一般由國王之子擔任,輔國王由外戚擔任,以保國中大權不落於他人之手)
“現在我收到細作的消息,得知烏孫欲在入冬之前大舉入侵我國,各位都是我大宛國的支柱,有什麼好的對策呢?”
副王說:“不如派遣使者送去糧草、金銀,免遭刀兵之禍。”
“還未戰便先降,我大宛威嚴何在?到時民怨四起,恐大王王位難保啊!”這一句話說到了大宛王的心坎裏。“而且死囚房裏新到了兩位壯士,皆有虎狼之威,何不招國中七十餘城的獲罪之人,讓這兩位領兵出去作為死士。臣雖不才,但願自領國中大軍,禦強敵於境外,如不能勝,再求和也不遲啊,而且也能平息民怨,何樂而不為呢?請大王下令,放囚徒出獄備戰數月,準我用其以擊烏孫。”屈淩上前說道。
“輔國王有何良策?”大宛王看向屈淩之父屈濤。
“大王已有定策,何需問臣”,屈濤正襟危坐而言。
“那就依屈淩所言,此事就交於你全權處理”大宛王說道。
出了王宮,屈淩下令召集各城獲罪之人,到貴山王城東處三百餘裏的一座叫多摩的小城待命。
三日後,多摩城,聚集著大宛國內的一千餘名囚徒,其中李誠,唐瀟赫然在人群之中。隻見屈淩對著這些人說:“爾等本皆為獲罪之身,該死之人,但今我求於大宛王給你們一條生路,放你等出獄為大宛辦一件事,事成之後還你們自由之身,爾等可願意?”
下麵一千餘人一聽不用死能活命,還能得自由身,個個都像吃了**般嚎叫“願意,願意!”
屈淩指著李誠說道:“我欲讓爾等自成一軍,他就是你們的統領李誠,而他旁邊的那個就是你們的副統領唐瀟。”
這一千餘人當時就有人不幹了嘰嘰歪歪的說道:“憑什麼叫這小子當我們的統領,他那樣的有什麼本事?”屈淩略含深意的望了一眼李誠,意思是叫他在這些人麵前露一兩手,讓這些人閉上嘴。李誠哪裏不知道這些貓膩,當下走到旁邊一棵兩人才能合抱的胡楊樹旁,雙手抱著那樹,大喝一聲:“起!”就在眾人都笑李誠自不量力,頭上,頸上青筋暴突的滑稽摸樣時,隻聽見嘩的一聲,那棵胡楊樹被連根拔起,李誠十指所抓之處莫不是入木三分,接著李誠對眾人大喝到:“何人不服,就讓他的下場如這樹一樣。”眾人看了這般景象,還有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逆李誠虎威。
(胡楊,或稱“胡桐”。它和一般的楊樹不同,能忍受荒漠中幹旱、多變的惡劣氣候,對鹽堿有極強的忍耐力。在地下水的含鹽量很高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照樣枝繁葉茂。人們讚美胡楊為“沙漠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