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街道辦下通知(2 / 2)

不少人喜滋滋的覺得自己孩子可以在城市裏麵待久一點,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找工作了。當然,時間多了一點是真的,但到了12月份,找不到的當然也需要下鄉。

但是,在看到公告後,有另外一些人則覺得,是不是有人早就知道這一批知青要去的地方好又近,早早的就定下來了?

雖然但是!有一部分是有這麼個情況,但是這事兒能說嗎?

肯定不能啊!

所以就有一波人在街道辦“鬧事”。

7月15號報名截止,16號把報名表交上去,18號下鄉名單就張貼在街道辦的宣傳牆上了。

那一波在街道辦鬧事的人,就有樓上的汪家人。畢竟,前幾年他家的大女兒去了東北,現在二女兒也到了要下鄉的年紀,又不太想讓這個二女兒像前頭的那個一去不複返,可不就得要去鬧一鬧。

他家的大致情況呢,是老爺子是廠裏的一個高級技工,一個天天作妖的老太婆,兒子也就是汪大偉,兒媳蘇金鳳也是服裝廠的工人。尚待業在家裏的二女兒汪小草和小兒子,前邊下鄉的是大女兒汪小花。

王大莽和汪大偉,兩人差不多同時進入工廠。汪大偉比王大莽早三個月進來,王大莽比汪大偉早成為小組長。王大莽跟著的師傅與汪大偉跟著的汪老頭原本就不大對付。在這兩個年輕人進入廠子裏麵之後,雙方就更是暗暗別起了苗頭。

汪家的媳婦蘇金鳳,和潘曉花也是差不多時間進去服裝廠的。但是她是接的自己婆婆的班,潘曉花就是自己考進去的了。

再後來,蘇金鳳先後生了兩個丫頭,而潘曉花則是一次得了兩個男娃。並且,在潘曉花生產的時候,不僅是娘家媽來了,婆婆媽也來了。潘曉花在出了月子後人不光沒憔悴,還容光煥發。蘇金鳳則不同了,兩次娘家人都沒來,還天天被罵,兩次月子都做得心力憔悴。後來,一直到小兒子寶貴出生,老太婆才沒有在罵人。

而現在,他家又開始鬧騰起來了。

現在還沒到大家下班的時候,但是在家的人已經開始做飯了,不然等一下都下班來了沒那麼大的地方做飯。

“我要吃肉,你下去給我拿肉”的聲音一直從樓上傳來,王小野翻了個白眼。想吃肉還不簡單?拿錢拿糧票去食堂買不就可以了嗎?在心裏麵,王小野默默想了一下糧票這個東西。

其實,糧票隻是每個人享受糧食定量的一種流通媒介,關鍵的問題是糧食定量。這個時代每個人的關閉糧食定量都以戶為單位記在《居民糧食供應證》(人們通稱為“糧本”)上。

如果不買熟食不到飯店吃飯,隻是買糧食,根本用不著糧票,拿著糧本到糧店記賬購糧就是了。如果有剩的了,留在糧本上可以到下個月,但這個月吃下個月的是根本不可能的。“糧本”的重要性,不亞於戶口本。定量根據每個人的職業和年齡有所區別。

凡吃商品糧的機關幹部、教師、醫生、科研所人員等腦力勞動者,每人每月30斤,還必須“節約”1斤,實有29斤,居民24斤,大學生33-36官斤,中學生22—24斤,兒童15斤。特殊工種45斤,重體力勞動者37斤。各地標準雖略有區別,但上下差不了那一兩斤。

所以,王小野一家的糧食各種加起來不過一百六十多斤。在這個時代,吃完就隻能夠看別人家有沒有多餘的“借”給自己,或者自己去“買”。

王小野家中午一般都各自在食堂吃飯,早餐和晚飯就回家來吃,要把有限的資源合理的利用好,讓一家人吃好吃飽是這個時代家庭主婦們需要認真仔細對待的大事。

現在快要五點了,王小野砂鍋裏燉的豬蹄已經差不多了。將門口的爐子連帶砂鍋端進房間裏麵,將門鎖好,不管上麵的咒罵聲去接雙胞胎了。這個是她好不容易明麵上弄來的,之前有的都會被別人給提前訂走。

在廠辦幼兒園裏麵,小孩子已經開始在門口等著家長來接了。以往,都是王爸爸來接的,王媽媽在的服裝廠離這邊有點遠。

一般沒有什麼特殊情況的話大家差不多是5點就下班了,完全沒什麼加班的概念。

應雙胞胎的要求,王小野早早的就來了,保證這兩個今天是最早的那一批出來的。

“蘇老師,我來接滿地滿勤了。”

蘇答,就是劉大媽的兒媳婦了,在廠辦幼兒園上班。是雙胞胎的老師,也是劉大媽寶貝孫子的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