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上吃完飯後,大家照例在堂屋開會看書。王小野將今天自己知道的事情說出來,知道的幾個人分享情報。
第一部分總結,交糧的那部分需要人脈去查,現在他們沒時間打聽。
第二部分,文雯是個危險人物,需要小心防範。
第三個問題……
“負責我們這個大隊知青的帶隊幹部是誰?”王小野提出自己的問題,而其他人都有點疑惑。
“什麼帶隊幹部?”武越安反應極快的詢問。
“就是這個。這項製度始於1950年代,1960年以來,伴隨著知青上山下鄉的人數增多,幹部帶隊這一工作製度也得 以在更大的地域內推行。主要內容在1973年8月4日 中共中央轉發國務院《關於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的報告》這一版報紙裏麵。”王小野起身,將一張舊報紙拿過來放在桌上。
“按理來說的話,我們前麵的安置費用扣去的80塊錢裏麵,包括了每個月買報紙和學習心得的筆墨費用,我們應該每個月都有一些報紙或者配額的筆墨,但是卻沒有。
而且帶隊幹部的話,他們一般是知青與地方、派出城市三方關係的協調者。我之前在市周圍的下鄉地點看過,有專人負責知青的接送,他們一般幹完活就可以回家了,根本沒怎麼接觸到村民。”王小野將自己看過的一些事情說出來。
“這裏,由動員城市派出幹部,到下放地參與知青管理,其目的在於輔助知青安置工作,維護下放知青的權益 。我們在大隊裏麵壓根就沒見過怎麼個人。我看大隊長也不是個不能容忍別人來監督我們幹活的人。”武越安指了其中的一部分。
“而且,要不是小野你拿出這份報紙來,我們根本不知道還有這樣一份文件。那個文雯是72年過來的吧?”李子白指了指報紙上麵的時間。
“果然是缺了一環。等分糧了,我去找一找那幾個單獨分出來過的,看前麵文雯沒有過來前,有沒有報紙這些送過來。”武越安說完,確定大家都看完這一份報紙了,才將它收好疊放。
這個年代知青的帶隊幹部,也就是負責管理每一批過來下鄉知青的,通常都會到下鄉的大隊來住。又在意義上被稱為“下放幹部”,但在實際中卻是受教育的對象,反而喪失了管理知青事務的權力,處於一個相對尷尬的地位 。有的地方覺得這些幹部損害到了自己的“利益”,會驅趕走這些人。
文件內容(略):為了更好的開展上山下鄉運動,各地帶 隊 幹 部 的 選派管 理 都 很嚴格,不僅看重個人素質和業務能力,而且注重年齡和性別的搭配。帶隊幹部主要由國家機關、廠礦企業、事業單位和大、中學校在職幹部中選派 ,一般占下鄉知識青年的百分之二左右 ,除了要求政治思想好,身體好 , 有一定實際鬥爭經驗和生產知識 ,還要定量配置領導骨幹和女幹 部 。
(有時候,下放的人裏麵也會有。但是大部分政策到地方之後,這個帶隊幹部就是大隊裏麵的隊長或者支書了。)
在實際工作中,帶隊幹部可根據工作需要和自身政治條件,分別參加縣、區、社、隊的黨委、支部或革委會,並擔任一定 的職務 , 享受與 當 地幹 部一樣 的 政 治 待遇 ,參加 有 關會 議 和 閱 讀 有 關 文件 。
此 外 , 帶 隊 幹 部 實 行 輪休製 , 原 則 上 一年輪換一次 , 每年休假一個 月 至 四 十天 , 也可 以 三個月 休 息一次 , 每次12天 。 他們 的 工 資由 派 出 單位 發給 , 旅差 費 、 公 差 費 、 醫 療 費 、 休假探親 費 等均 由 原 單位報銷 。
王小野在腦海裏想著文件上的內容,有點頭疼。受教育的對象,說的是牛棚那邊的?還是上麵下來的,不得人心又不敢動的,在吃公糧的人?
不知道這個文雯在中間扮演什麼角色,中間商還是同夥?想不明白就幹脆先不想了。
過了兩天,在分糧前夕,武越安帶著一個布袋子過來給王小野。裏麵是一遝錢,一封信和幾個大包子。
信裏寫了文華他們賣她的豬肉一共80斤,一斤一塊六,共128。那幾個大包子是感謝她救了他們的命,等下一次有機會了再帶她去國營飯店吃一頓。上一次的那頭大豬看著就有一百八左右,比著他們陷阱裏麵的就大了一半,去了那些不能賣的,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賣的。
王小野吃著包子,感歎自己好像真的沒有做這些發物的命。下一次回去市裏了,她得去飯店多買一些,回來才有的吃。
這兩天,他們已經開始把剩下的那點紅薯拿來做紅薯粉了。剩下的紅薯渣,大家沒誰想吃,王小野就帶到豬圈喂豬了。
惹得記工分的大爺說,隻要她每一次帶一盆的紅薯渣子過來,就給她多記1個工分。這人吃的糧食,就這麼喂給了豬,他有點心疼,但是豬吃的歡快,又長了一點膘,他還是看的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