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多次提到北灣是移民國家,第一批北灣人原本都屬於仙麗國,所以北灣的曆史當然也得從仙麗國說起,而要更完整地講述仙麗的曆史,又得從整個遼東灣群島說起。
遼東灣群島大大小小一共有14個國家,除北灣的三國,還有東灣的仙麗、興放、米你、鷗島、維瑜、也山;南灣的畢利、櫻校、金聖、玉南、尤萬。早在15世紀,1473年,東方國(當時叫晨亮國)的一艘航船第一次來到南灣的畢利國,航海技術被傳播給了畢利,隨後又被畢利推廣給了遼東灣群島其他國家,遼東灣就此興起了航海事業,起初人們航海並不是為了貿易,而是為了探索,在國家的支持下,一支又一支船隊出海,去往各個未被發現的角落,了解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世界由此逐漸連為一個整體,這個曆史事件被人們共稱為“世界探索計劃”。
世界探索是一個非常漫長且充滿艱辛的過程,且不說海上時常會有風暴,即使風平浪靜,有的地區生存環境惡劣,航船在這得不到補給,最後全員餓死、病死在船上或陸地上;有的航船誤入南北極的結冰海域,因結冰無法移動,船員被凍死在那;有些船靠岸後,船員遇上了野人、野獸,或者被當地人當成入侵者,這些船員基本無存活可能,即使回到船上,一些船員在陸地上感染某種病毒,在船上又傳染給其他人,最後全員死在船上,整艘船變成到處漂浮的幽靈船。
不過這些困難都被人們一一克服。進入16世紀後,航海事業的目的由探索逐漸變為貿易,其中遼東灣群島的貿易活動最為頻繁,貿易使各國的經濟得到空前發展,人們的生活中多了許多新奇的事物,工業方麵出現了許多新技術,生活水平又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貿易帶來的不僅僅是物品,還有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貿易刺激了工商業的發展,經濟繁榮的背後,社會貧富差距拉大,資本主義的思想逐漸誕生。一場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對抗的腥風血雨即將席卷全球。
1627年,資本主義革命首先在櫻校國爆發,很快便取得了成功,這一事件影響十分深遠,在櫻校國革命成功後不久,遼東灣許多國家掀起了革命浪潮,隻是他們有的成功了,建立起了共和國和民主國;有的失敗了,革命者慘遭統治者鎮壓;有的講和了,建立了類似英國和日本那樣的君主立憲製;有的國家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君主比較明智,他們允許資本主義的存在,任其在國內發展。仙麗國就是第四種結果。
而這時候的北灣還是矮人的天下,他們也並非與世界隔絕,隻是由於體型太小無法造出能在海洋安全行駛的大船,即使造出來也無法駕馭,他們與外界交流的唯一途徑就是等外國船過來。與北灣地區最接近的國家有兩個,一個是仙麗國,另一個就是還在晨亮國時代的東方國。東方國更注重陸地和西方國家的海上貿易,所以對遼東灣國家並不感興趣,北灣的外交自然就隻剩仙麗國了。那時北灣還未建國,甚至都沒有國家的概念,矮人都處於散居狀態。所以仙麗宣稱北灣為他控製下的殖民地時,矮人們還傻乎乎地以為仙麗把他們當成了國民。仙麗國開通了定期發往北灣的客輪,開始向北灣擴展勢力,許多仙麗人來北灣定居,部分矮人也被帶到仙麗國。矮人從事大都是一些表演工作,你可以理解為動物表演,一些矮人還被送進動物園供遊客觀賞。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本家們逐漸暴露了本性,他們不滿足現狀,滿腦子想著如何賺更多的錢。按地球的曆史,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會派殖民者滿世界製造殺戮,搶奪地盤變為殖民地,壓榨當地人民。而星海世界各國發展都相當,陸地國家基本都是強國,弱國又十分抱團,僅憑遼東灣那幾個島國根本打不過那些陸地國家,倒是一些陸地國家完成資本主義改革後,反而對那些島國打起歪主意,主打一個飛龍騎臉反客為主。遼東灣國家不敢招惹陸地國家,但又想賺錢,途徑隻有兩個可選,一是壓榨自己國內的民眾,二是相互之間鬥爭搶奪市場。資本家們最終選擇:我全都要。
於是,遼東灣以及周圍一些大陸國家衝突不斷,為了應對外部威脅,17世紀60年代,各國展開了軍備競賽,一些國家為了搞競賽,直接將國家一半的財政收入投入到軍備中。也是在這一時期,科技創新運動開始了,也就是地球曆史上的工業革命,若嫌名稱太長,稱之“科技運動”或“創新運動”都可以。科技運動期間,人類誕生了許多改變生活的新發明,1691年,仙麗國科學家洪承山和諸紹傑發明了發電機,運動由此展開,隨著電的運用,電話、電燈、電動車等日常用品被發明出來,特別是電動車。此外電還被運用到了工業生產領域,以造紙為例,原本造紙要經過很多繁多的步驟,費時費力效率還低,電動造紙機問世後,生產力得到提高,印刷機、紡織機等機器也相繼問世,工廠製度逐漸形成。電也同樣被運用到軍事,海軍艦艇實現全船通電燈,艦炮也實現自動裝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