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北灣戰後的發展(1 / 2)

北灣全境解放以後,全國立刻組織海軍艦隊,跟隨聯盟的其他國家艦隊向櫻校國本土發起進攻。12月16日,黎光國投降,櫻校國徹底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1950年2月24日,畢利軍隊攻破了櫻校國首都七城市,當晚,櫻校國政府宣布投降,持續近六年的第二次全球戰爭終於迎來了勝利。根據戰後世界統計,這場戰爭造成全球6000萬人死亡,其中北灣島死亡人數達700多萬,要知道戰前的北灣人口也才1200萬,戰爭讓北灣損失了超過一半的人口。因為這是世界統計,沒有將矮人算入,北灣統計的加入矮人後的數據是1600萬。

戰後,北灣聯盟解體,恢複了之前的行政,烏鄉國將首都搬到了徐明亮市,因為首都不能麵對外部直接威脅,所以盤灣不能做首都。5月1日,北灣三國在季州市召開了戰後總結會議,會議上大家一致認為加強國防力量至關重要,此次災難真的太深太重,誰都無法預料這樣的災難以後會不會再次降臨。在三國各自首都淪陷之時,為了鼓舞士氣抵禦外敵,當時的許多大人物身先士卒,帶頭與敵人戰鬥,其中有不少人甚至獻出生命。都靈寓吉就是一個例子,她是在掩護群眾撤離中被俘的,隨後被櫻校軍帶離北灣,這一別就是永遠。戰後,北灣曾試圖和仙麗國交涉,想將都靈寓吉的墓遷到北灣,這個要求被寓吉的母親,前任仙麗女王都靈陽聶拒絕了,眼看被拒絕,北灣方麵也不好再多問,親情大於一切,誰都理解。戰後,北灣在季州市為都靈寓吉建立了一座雕像,在雕像下麵的平台是寫著“寓吉公主”四個字,北灣人恢複了對她“公主”的稱呼。在此後,寓吉公主成了北灣神話一般的代表性人物,每個國家的文化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故事,故事中都會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公主、王子等人物,隻是他們都是虛構的,而寓吉公主是真實的。

北灣全境淪陷後,北灣抵抗力量一度陷入無領導的狀態,我們常說一個沒有統一指揮的軍隊肯定形成不了強勁的戰鬥力,但是北灣打破了這句話,淪陷階段,各個遊擊隊僅憑著對解放國家的統一目標,相互配合,相互幫助,高度的默契讓他們依舊對敵人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這場戰後總結會議指出了北灣未來軍事化道路必須發展的三個方向,一是武器裝備要先進,二是戰術訓練要全麵,三就是最重要的,要讓士兵學會在無指揮的情況實現有效作戰。以這三個方向為重點,北灣人誓必要在未來一百年內將北灣三國打造成世界級的軍事強國。

5月5日,在東方國的組織下,世界和平協會成立,目的是解決世界各國的爭端,以盡可能減少戰爭,後來的曆史將證明,和平協會的存在就像聯合國一樣,屁用沒有。不過為了打開新的外交局麵,北灣三國在不久後也加入了協會。現在國家麵臨的重要問題就是重建工作,首先是人口,戰爭使北灣原本的1200萬人口被消耗得還剩500萬。一切回到了1921年,人口的恢複是重中之重。生活水平方麵,溫飽問題好說,北灣軍在戰爭中邊打邊生產,儲備的糧食完全夠全體北灣人吃飽,住房問題也很容易,當時北灣人大多住的木製房屋,製造成本低,時效快。接下來就是恢複交通、供電、市場,還有最重要的人口。北灣政府大力支持人們多生娃,生到三胎就算功臣家庭,政府會給予獎勵和生活補助。其他方麵,交通在1950年戰爭結束一個月就迅速恢複,供電和市場分別在同年6月和8月恢複。在隨後的5年內,北灣的教育、醫療、科研、工業等領域相繼恢複。到1955年,北灣的經濟超過了戰前。

曆史文化發展是北灣另一重要任務,戰後,政府在各地都建立了一些和戰爭相關的曆史文化單位,千靈市的反櫻戰爭開端紀念館、盤灣的盤灣反櫻紀念館、鳳凰花戰役紀念館、天河機場戰鬥遺址、米桃大屠殺紀念館等。此外在教育上,原本作為副科存在的曆史課被提拔為了主科,就連幼兒園和小學也開始的思想教育課程中也加入了大量曆史內容。

國防軍事上,北灣集資從世界各地采購武器進行一一測試,目的是累積經驗。不同國家生產的武器,性能和特征肯定都是符合當地的作戰條件的,以槍為例,一些國家荒漠偏多,那槍支進沙就是第一大問題,所設計的槍支自然要做到防止進沙或防止進沙後造成的負麵效果;有的國家城鎮偏多,槍支設計就得符合巷戰需求,射速要快,精度要高。北灣這種高寒地區,要防的就是槍栓結冰。除步槍外,坦克、飛機、新式艦船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