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觀後感(1 / 2)

以下為個人觀點,你可以不認可,但不能罵我。

作為90年出生的電視兒童,我的童年和青春期見識過各種宮廷元素的電視劇:《武則天》《孝莊秘史》《大漢天子》《至尊紅顏》《還珠格格》《大明宮詞》《康熙王朝》《少年天子》《鐵齒銅牙紀曉嵐》、甚至是《穿越時空的愛戀》《尋秦記》《步步驚心》等穿越劇,嚴肅的、戲謔的、重新創作的、基本在胡說八道的……大抵都接觸了個遍。

《甄嬛傳》並非所謂“宮鬥劇”的鼻祖,顯然也不會是最後一部以深宮中的女人們為主角的電視劇。許多人依舊津津樂道的TVB《金枝欲孽》,就常常被拿來與《甄嬛傳》作為比較。猶記得十多年前在寒假裏沒日沒夜追《金枝欲孽》的時光,呼呼發燙的影碟機伴隨著電視屏幕裏似乎永遠下不完的大雪,還有到最後幾乎全員悲劇的結局,震撼了一個沉溺於糖水台偶劇的高中生。

皚皚白雪令人想起《紅樓夢》中“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印象中從不下雪的香港劇組拍攝出了一部背景是冬日紫禁城的古裝劇,這個反差本身就令人沉思。

更重要的是,以往在劇中眾星捧月的皇帝一角,在《金枝欲孽》中化為了一個符號。與其說後妃們渴望得到皇帝作為一個男子的愛慕,還不如說她們希望得到皇帝力量的保護,渴求一份給予她們和她們家族的榮耀,乃至誕下子嗣的權利。如果說後宮是一個華美脆弱的鳥籠,那後妃們就是一群被剪去飛羽的鳥兒,所求無非是誰能站在籠中更高的枝椏,離籠外的天空更近一些。

僅刻畫女人們如何爭鬥,《金枝欲孽》顯然不會成為經典;劇中的角色們大都經曆了甘願進籠——囚鳥互鬥——掙脫出籠的的三部曲,覺醒了卻無法逃出生天,是一種如積雪一般沉重的悲哀。

在《甄嬛傳》大火之後,《xx傳》成為了流行的劇名格式。但從劇情來看,如《甄嬛傳》一般嚴格扣題的作品不算太多。《甄嬛傳》之所以成功,可能是因為它選擇了一條曆史正劇與戲說野史之間的道路,既有正劇的質地,也有古裝劇的橋段,女主甄嬛既是一個聰慧有謀略的古代女性,身上又可見到現代女性的部分特點。

《甄嬛傳》的主線是女主甄嬛在後宮的“成長曆程”,這種成長並非心智上的成長——女主從選秀開始就表現出了相當的智慧和果敢,而是一個從少女到成熟女性心態上的變化。

與《金枝欲孽》不同,陳建斌飾演的雍正帝是當之無愧的男主角,他與甄嬛之間的情感互動是全劇的核心線索。全劇開頭,沈眉莊、甄嬛與安陵容,三位少女一同進宮,沈眉莊很快就經曆了認定隻有皇帝值得托付終生,到對皇帝再無興趣的轉折。家世普通的安陵容,則至始至終都不過是在強大的同儕和“前輩”們間橫轉騰挪,尋一份生存之道。她們經曆的都是典型的封建宮廷婚配模式。

相比之下,甄嬛的情感路線顯得緩慢而真實,甚至帶有了一絲現代性。從無法愛上一個陌生人,到被一個比自己年長、有無上權力、誌趣相投的男性所俘獲,甄嬛在帝王的恩寵之下容光煥發。這是她人生的第一段感情,來自於她身邊所能見到的、觸及到的唯一的男性,也是後宮無數女性能見到的唯一男性,她的變化可想而知。甄嬛完全露出了小兒女情態,又想在愛人麵前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於是劇中也出現了她違反後宮不得幹政的禁忌,在皇帝麵前評論政事的一幕。

令許多觀眾動容的一幕在於甄嬛的第一次流產。甄嬛在心愛的“四郎”麵前痛哭流涕,她像任何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一樣在悲傷中難以自拔,這是她母性最濃烈的瞬間。後期的甄嬛還會擁有許多孩子,但是他們都帶著自己的作用:有為她拉攏盟友的、有使她獲得眷寵的、也有為她絆倒敵人的。她利用著自己的血脈,正如後宮中其他女性一樣。

全劇最大的轉折點是甄嬛意識到自己是純元皇後的替身,她的滿腔感情“終究是錯付了”。在此之前,甄嬛被塑造成一個智謀雙全的女子,能夠妥帖地應對來自其他後妃的惡意。在此之後,她依舊是一個智謀雙全的女子,但她與生俱來的自尊和驕傲,使她難以忍受這份做替身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