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大學中文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中文係不出作家,作家不是中文係的。
且看往年的中文係學子吧,畢業後或是按照世俗眼光成了中小學教師,或是進入新聞出版行業,或是通過公務員考試端上了父輩眼中的“鐵飯碗”。又有哪個中文學子將文學看作終生事業呢!說起這些,青木大學中文係的教授們私下都要搖搖頭,發出一聲長歎。
哎!中文係吃的是文學這碗飯,即便不能終其一生鑽研,或通過文學創作成為作家,至少堅持閱讀以修身養性總是好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學生往往是一畢業就棄文了,將文學丟在一邊。
何況世事艱難,在這金錢至上的年代,人們大多苦苦鑽營掙錢的法子,一旦步入生活的泥潭,伸出手去做事,哪裏不需要錢來支撐運轉呢。漸漸地,文學這樣的“陽春白雪”墜入了“百無一用”的境地。
當畢業求職被老板左挑右撿時,不少文學生發出了初唐詩人楊炯一般的心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是啊,所謂文學生,那可真是處於百無一用的尷尬處境。巴巴地讀了大學,以為從此詩書滿腹,謀生當不在話下。焉知時代已非文學生的時代,學一門拿手的技術才是企業老板歡喜的人才。
這不,今早上開會時,中文係主任詹華老教授語重心長地複述了他女婿的一番言論:“文學這東西,若是能變成錢也就罷了,偏偏現在誰不認識字咋地,又有什麼事情必須文學生才做得呢?即便有,這樣的事情又有多少呢?能引著人賺到錢的,就是好的。可現在文學不能了,再不能像古時候一朝中舉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了。所以啊,懂文學,學文學,鑽研文學,那是有錢人的消遣,是錦上添花的玩意兒。”此話一出,全場駭然,各位教授麵麵相覷,竟無力反駁。
事實如此,中文係坐了冷板凳了。
不過,事情很快迎來了轉機。
隨著九月新生入學,青木大學中文學神仙打架。這屆學生就像專為文學而生,繼青木大學中文學沉寂一百多年後,再次將文風、學風推向高峰。這也是青木大學建校以來,中文係學子第一次向周遭的世界挖掘,真實地表現出世事中人們的矛盾與混亂、沮喪與憧憬。
哪怕時過境遷,同時期的文學生回憶起那段歲月時,都會感歎道:盡管不是人人都攀登上了文學的珠穆朗瑪峰,但當時人人都懷著崇敬,在文學創作上向頂峰攀登。
人們沒法叫時光倒流,那就像是想用手去攥住水似的。可是那陣子的中文係學子更幸福一些。難道你不想回到那個時期嗎?真正屬於文學的那個時期。真不想嗎?回憶過去是徒然的,可是,那個時期我們是多麼幸福啊。
蕭雲容的記憶像羽毛般地從欄杆處嫋嫋升起。讓我把一切都向你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