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媽說:小瓜兒要受十八天苦,才能變甜,人得慢慢熬。(1 / 1)

其實,這是姥姥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媽媽算是引用吧。

聽媽媽說,姥姥那會日子更苦。姥姥有五個孩子,大姨,三姨,小姨和舅舅,媽媽排行老二,也是家裏的勞力。

在大姨十八歲要出嫁那年,姥姥才生下小姨和舅舅,他們是龍鳳胎。自打姥姥生下他們,就一病不起,一躺就是10年。

家裏就姥爺一個勞力,隊裏的工分掙不夠,家裏人就沒口糧,就要挨餓。於是,媽媽就充當了男勞力,跟隨姥爺下地幹重活,養家糊口。天天幹活,挑扁擔,媽媽小小的年紀就壓成了小羅鍋,姥爺心疼,但也沒辦法,隻能偷偷的抹淚。

家裏的事情,全部交給大姨一個人,洗衣服做飯,照顧姥姥,還要照顧小姨和舅舅。兩個孩子沒奶吃,大姨不忍心天天看著小姨和舅舅挨餓,就偷偷用自己的嫁妝去集市上換了一頭奶羊,每天擠些羊奶喂小姨和舅舅。

姥姥病越來越重,要天天吃藥,家裏根本沒有錢抓藥,大姨沒命的織布,然後去賣,給姥姥換點錢抓藥。那會一個鎮子上就一家藥鋪,來回要幾十裏遠。大姨舍不得耽誤工夫,就讓媽媽收工以後,趁天沒黑,走著去鎮上的藥鋪抓藥。媽媽不認識路,姥爺就說“順著這條河一直走,就到鎮上了。路上有野狗,別忘了拿根木棍。也別溜邊兒走,掉河裏就沒命了!”每次姥爺都千叮嚀萬囑咐。那會兒媽媽才七歲。

村裏的老支書是大姨未來的公公,他看著姥爺日子艱難,時不時的把口糧多分出一個人的給姥爺,每次姥爺推辭不要,但他總是說“別讓孩子挨餓,挺過去就好了。”姥爺一輩子是一個勤勤懇懇不愛麻煩別人的人,什麼苦水都往自己肚子裏咽,從不抱怨,對老支書的情,姥爺一輩子都念念不忘,一直到現在,姥爺沒事還念叨老支書的救命之恩。

姥爺沒什麼可回報的,就盡快的讓大姨嫁了過去,一是幫人家幹些家務,二是以後就不用再接受老支書的救濟糧了,姥爺常假裝樂嗬嗬的對老支書說“家裏少了一口人了,鬆快多了。”

媽媽從小就精明能幹,手腳麻利,老支書也特別的喜歡她,常親切的叫她“小妮兒”!幹完地裏的活,姥爺常讓媽媽幫助老支書打打下手,管一下隊裏雜七雜八的事情,也算是對人家的感激。

每天,媽媽都是地裏、隊裏、藥鋪幾個地方來回跑。藥鋪的柴醫生誇媽媽能幹,每次把藥包得嚴嚴實實的,幫媽媽綁在小扁擔上,有時候還給媽媽一個燒餅。一年以後,姥姥的病算是穩定了,但是還得臥床。家裏的事情依舊是大姨來做,忙完了婆婆家,又來姥姥家幫忙。但是,這終歸沒能緩解家裏的重負。姥姥常年吃藥,家裏已經養活不起這麼多孩子了。

有一天,媽媽的姥爺,也就是我的太姥爺過來了,抱走了舅舅。大姨哭的死去活來,說什麼也不讓把舅舅抱走。太老爺說,他要去給舅舅找一個幹娘,先把舅舅寄養在別人家一段時間,等長大了,皮實了,還領回來,總不至於在家裏餓死。姥姥躺在炕上哭,病痛的折磨,已經沒眼淚了。大姨不放心,一路跟著太老爺,直到看到舅舅平平安安的寄養在別人家這才放心。就這樣,太老爺送走了舅舅,大姨在家一麵照顧姥姥,一麵看著三姨和小姨,日子勉強能過下去。

一直到舅舅三歲的時候,大姨才把他接回來,但這個時候他已經不熟悉這個家了,總偷偷溜走,去找他的幹娘。姥姥總是抹淚,說“以後他就知道回來了。”

媽媽依舊是家裏的勞力,在外麵幫姥爺掙工分。十幾歲的時候,老支書瞧著媽媽能幹,膽又大,就讓媽媽當了婦女隊長,還兼著在隊裏記工分。姥爺一直反對,說一個姑娘家家的,管什麼事,別人會說“瘋丫頭”的。老支書自然沒有理會姥爺,還是讓媽媽上任了。

媽媽還是挺能幹的,小小年紀,壓住了比她年長的那些個不服氣的姐妹們。老支書很是欣賞,村裏有什麼外出學習的機會,都會讓媽媽帶隊過去。也就是這樣,媽媽才有機會認識了隔壁村的我的爸爸。那會大姨夫是爸爸的老師,在大姨夫的撮合下,媽媽和爸爸定了親。

家裏的日子慢慢的好起來了,姥姥慢慢的可以坐起來了,但還是下不了床。姥姥一直靠堅強的意念支撐著,還經常給大姨和媽媽鼓勁,說“孩子,小瓜兒要受十八天苦,才能變甜,人得慢慢熬……”。

如今,姥姥已經不在了,媽媽也變老了,我的哥哥姐姐都成家立業,當我們一家十幾口人團坐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媽媽還是念念不忘姥姥這句話。在我們不順心的時候,想起姥姥、媽媽說過的這句話,心裏就有了支撐,有了奔頭。是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瓜兒也會越來越甜,我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