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山上(1 / 1)

從縣裏到鎮子上的路並不好走,有一段甚至被人叫做“二十八回環”,彎曲綿延,與小路上下錯綜。路四周這些高高低低的土包和矮山,林循誌跟著林世隱和白帆爬過不少。

他見過盤在排水溝裏胳膊粗的蟒蛇,見過在稻田裏捉黃鱔的白鷺,見過漁民木筏上的魚鷹,見過在野草葉子下躲雨的藍尾石龍子……

當然,印象最深的還是一位老中醫住的地方——郭溝。

山與山都是手牽手排列著的,到郭溝這裏,就像是突然被攔腰截斷了,出現一片較大的平坦地帶。

老中醫就住在這片平坦地帶的西邊緣,緊挨著一條山溪。

山溪的石頭下麵住著不少螃蟹,林世隱在這裏逮到過一隻巴掌那麼大的,就手搬了幾塊石頭,找了堆幹樹枝給烤了。

林循誌剛開始還不讓,他想養著,吃的時候可開心多了,再也不提養的事。

秋天的時候,林世隱還捉到過一拃那麼長的老扁,也用同樣的方法給林循誌加了餐。這個季節的老扁,肚子肥嘟兒嘟兒的,裏麵全是肉,春天不行,那時候肚子都是內髒和屎。

白帆常帶林循誌去山上砍柴,他砍,林循誌撿,不過大多數時候林循誌都是去野了,找蟲子摘野梔子什麼的。

出了鎮子約摸五裏地有個收木材的小廠子,大樹幹小樹枝都要,白帆帶林循誌來賣過,借輛三輪,半晌就能撿一車。賣完後,白帆會給他買花吉團、糖葫蘆,有時候碰見推車吆喝的小販,還會買一兜麻花和饊子。

由於經常往山上跑,林循誌也見過很多外地人。

八九月份正是栗子成熟的時候,除了本地人,還有不少外地人開著小貨車來摘,但是大多數還是從本地人手裏收購的,因為栗子外麵那堅硬的帶刺的皮實在不好處理。

不小心紮到手是腫疼,所以人們都是帶著厚手套把栗子塞到一個壓水井似的機器裏,這樣一擠,就能很輕鬆的把外果皮去掉了。

有的家兒會把這些外果皮找個閑地方堆起來,曬幹後燒鍋用;但大部分人怕紮手,剝完就倒在路邊或河裏了。

到了冬天,還有半掛開進來,他們是來收竹子的。

竹子在雨季瘋長,一夜能長一米多,高的差不多有七層樓。而冬季病蟲害少,竹子也把能量集中到根部,這個時候最適合砍伐。

有的農戶會提前砍好,去掉枝葉在林邊碼整齊,人家來交了錢裝車就直接走了,這種的收價稍微高些;有的人不嫌費事,自己挑自己砍,不過竹子和木頭不一樣,很脆很好砍。

本地人也能用得到——截成短節做竹筒飯、做成簡易的筆筒、做成舀水的容器,或是截成長片片曬幹燒鍋,幹竹子比柴火易燃,雖然不耐燒,但是火頭大,要是不截斷一骨碌扔到火裏,它會“嘭嘭”地爆炸。

細竹子也多,因為長得茂密,不僅能擋風,枝葉間的溫度也高些,所以細竹林成了各種鳥類的住所。

農戶多是砍來做菜園的籬笆,或插在土裏搭成架子,幫助絲瓜、豆角之類的蔬菜生長;粗細均勻、質地好的可以做魚竿,但是太重,也不方便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