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袁紹說出不發一兵一卒支援劉琦的話之後,就後悔了。袁紹惱劉琦不和他父親一樣和他結盟,而是轉與曹操結盟。這時看到曹操撕破臉皮,攻伐劉琦時,心裏暗喜。可是之後,就不是那樣了。對於劉琦最多是惱怒,可對於曹操就是刻骨銘心的恨了。
官渡之戰,兵微將寡(袁紹以為)的曹操竟然大敗自己。若不是許攸叛逃,淳於瓊喝酒誤事,顏良文醜大意,哪能有此大敗。
袁紹領著八百騎,狼狽逃回鄴城之後,就常思報仇之心。可惜北方四州的實力遠遠不如曹****。要不是曹操怕袁紹來了魚死網破,讓他人得利,早就回軍北伐,滅了袁紹了。按說袁紹見劉琦常常反目成仇,應該很是高興才對。可惜袁紹袁大盟主毛病又犯了,見到機會就犯渾。還揚言不發一兵一卒。
如今曹操攻勢正猛,後方是大開。看的袁紹那是心猿意馬,終於逮住曹操的“菊花”了。可是礙於麵子,是遲遲不能發兵。如今就缺一個台階下。
郭圖成天待在袁紹身邊,又善於揣摩心裏,袁紹的那點小九九,早就知道了。現在正好,劉琦向袁紹求援,意思不就是承認自己的錯誤了麼,不應該和曹操結盟,與我袁紹結盟才是對的。
正是郭圖猜測出了袁紹的心思。才一口答應伊籍的請求,要不然給郭圖一萬的膽子,袁紹不想幫助劉琦,郭圖也不敢答應這事。
翌日,豔陽高照。鄴城,大將軍府。
巍巍高大的寶座,在大廳正前方,坐著一個天庭飽滿,口闊額寬的中年男子。威嚴的外貌是也掩蓋不住蒼白的臉色。不錯此人正是冀州之主,北方四州的擁有者,四世三公的袁紹,袁本初。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初為司隸校尉,於初平元年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此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於建安七年病死。一生可簡單的總結為:出身名門,謀誅宦官,討伐董卓,名動天下,攻滅公孫,官渡敗北,發病而終。
“眾卿有何事啟奏?”袁紹環視一周,用不溫不火的聲音,微笑道。
這時位列文臣之首的郭圖出列,道:“啟稟大將軍,現在荊州吏部侍郎伊籍,奉征南大將軍,江陵候劉琦之命,前來拜見主公。”
“哦,荊州來的使者,可真是稀客,百年難得一見。劉琦還知道北方有個大將軍麼。”袁紹故作幽默道。看似在調笑,其實確實能表現出他的小氣,現在還在為結盟一事不高興,借此挖苦劉琦幾句。
雖然袁紹好謀無斷,但也是聰明人,暫時忍住不快,道:“讓他前來見我。”
“諾”。
郭圖允諾離去,去接伊籍。
一輛輛豪華的荊州馬車,駛向鄴城的大將軍府。府外一個中年文士打扮,高顴,小眼,眼裏不時流露出狡猾的目光,正是袁紹的首席謀士郭圖,奉了袁紹之命前來接應伊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