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霸王開車帶著虞姬繼續去北京遊玩,今天準備去天安門。
天安門廣場始建於公元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當時是紫禁城正門承天門(今天安門)外“T”字形的封閉宮廷廣場,名曰“天街”,外建宮牆。天街東西兩端各建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廣場南端建大明門。清北京城承襲明代之舊,隻更改了部分城門名稱,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明清時期,天安門廣場既是封建王朝的禮法之地,也是“衙署林立、府部對列”的皇家禁地,庶民百姓嚴禁入內。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製製度,近代以來中國發生的深刻社會變革由此拉開了序幕。1914年5月,為適應新的社會要求,拆除了天安門前千步廊,貫通了東西兩城的交通,使得原本封閉的宮廷廣場變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開放空間。廣場南端的大清門改稱中華門。與此同時,社稷壇也從皇家禁苑改建為北京的第一座現代城市公園——中山公園。這一係列的變化,使得天安門廣場作為城市中心的位置初步顯現。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等愛國主義運動都在這裏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此,一批批覺醒的人民大眾彙聚在天安門廣場,進行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運動,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不懈奮鬥。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古都獲得新生。1949年7月,中共中央確定,新中國成立之日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要有閱兵式。典禮閱兵式地點幾經權衡後,選定為天安門廣場地區,理由是閱兵地點應是中華民族標誌性建築物。天安門城樓最具備且適合觀禮,同時天安門廣場寬敞、通透、開闊,便於閱兵隊伍行進。
為籌備開國大典,有關部門對天安門廣場進行了第一次整修。整修工程包括開辟一個大廣場,清理廣場地區多年遺留的渣土和障礙物,修繕天安門城樓,粉刷城樓和廣場四麵紅牆,修建升國旗的設施,修補天安門前的路麵。1949年10月1日,在整修一新的天安門廣場,舉行了莊嚴隆重的開國大典,廣場上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麵五星紅旗,標誌著一個嶄新時代的來臨。
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是天安門廣場首次進行的大規模建設。人民英雄紀念碑選址經過廣泛討論,最後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將紀念碑設立在天安門廣場。1949年9月30日下午,在天安門廣場舉行莊嚴的奠基儀式,毛澤東主席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5月1日,舉行揭幕儀式。自此,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迎來了一座專為人民英雄而設置的新式建築。紀念碑的設立賦予了天安門廣場地區新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