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千年萬歲後,魂魄猶相依也(1 / 2)

(預警:本章我有偷偷地磕CP,介意的話可跳過本章)

新一天的天幕又是在晚飯時出現,今天的天幕沒有再選擇那個粉色的方塊,而是點開了一個白綠相間的方塊。

接著操縱天幕的人點了幾個地方,選中了一個名為“曆史同人”的標簽,天幕隨之變化了樣子,最終變為了幾份文字。

隨著被選中,一份標題為「論同為武將衛青為何能在刻薄寡恩的老劉家皇帝手下壽終正寢。」的文字展開。

「說到衛青能在漢室皇帝手下壽終正寢為什麼這麼驚訝,就不得不提老劉家殺掉的那些將軍們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韓信。

韓信和衛青,一個背上謀反的罪名被誅殺於未央宮,一個大權在握安然無恙活到死陪葬茂陵。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兩位截然不同的結局呢?」

劉邦懵了,天幕這不是要他命嘛?他為什麼要在今日設宴,韓信不會當場暴起砍了他吧!

韓信看到自己會被誅殺於未央宮,當場就想衝上前去質問劉邦,左右的同僚一看迅速伸手拉住他,一鼓作氣沒衝成,韓信氣得直哆嗦,但心裏也反應過來了,劉邦現在是皇帝,他不能不管不顧地上前質問。

「第一點也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年齡差。

劉邦與韓信差了二十五歲,劉邦登基時都五十歲了,韓信才二十五,劉邦隻比秦始皇小三歲,嬴政都死四年了,所以劉邦現在這個歲數很危險,他隨時可能下去見始皇,但韓信正年輕,還是開國功臣,留下他下一任皇帝就不好過了。」

嬴政:!漢朝開國皇帝就比他小三歲?他死後四年人家就登基了?刨掉打天下的時間,豈不是他一死天下就大亂了?他不能死!

劉邦比他小三歲,五十歲登基時他已經死了四年了,豈不是他隻活到了四十九?那群方士的丹藥怎麼回事?不是說能長生嗎?一群騙子!

“去,把那群欺君的方士全部下獄,再讓人去找找那位比朕小三歲的劉邦。還有韓信。”

趙高領命下去傳詔了。

劉邦:幸虧我改名了。

「雖然衛青出生年月不詳,但據推測,他與劉徹應該是差四歲左右。這種情況下,正常來講他與劉徹應該也差不多歲數死。而且衛青小時候吃苦,長大了又打仗,劉徹從小養尊處優,衛青基本上是活不過劉徹的。」

“馬遷正事不幹!明明是一個時代的人為什麼大將軍的出生時間都沒記錄啊?想給青青過個生日都不知道時間。”

“仲卿出生年月不詳?太史令幹什麼吃的?”劉徹生氣:“派人去大將軍府上問清時間,讓太史令給朕清清楚楚地記下來!還有,派個太醫令去給大將軍調養身體。給冠軍侯也派一個。”

「基於第一點的第二點:繼承人。

剛剛說了,留下韓信下一任皇帝會不好過,剛好劉邦的繼承人劉盈沒啥本事,剩下的兒子還一個比一個小,那就更不放心把韓信留下來了。」

劉邦狂點頭:韓信別瞪了,也不能怪我想殺你,實在是兒子不爭氣啊。

「劉徹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他擁有一個合格的繼承人。太子劉據仁慈寬厚,溫和謹慎,性格穩重,頗得民心。晚年武帝外出遊幸天下,諸事也是交付給太子。而且劉據是衛青的親外甥,他總不會反了自家人。」

楊堅、李淵:親戚怎麼啦?我覺得你在內涵我。

「基於第一點的第三點:情義。

感情都是處出來的。

劉邦重用韓信那會兒他都四十七了,韓信也已經二十二了,這會兒都是有自己思想的成年人了,一個老頭一個小夥,咱們常說三歲一代溝,他倆這代溝都頂得上馬裏亞納海溝了。

那會兒劉邦身邊基本都是沛縣隨他一起起兵的老鄉,他重用韓信還是因為蕭何,他與韓信能有多少情義?」

劉邦狂冒汗:“也不能這麼說,朕還是很看重大將軍的。”

不知道劉邦自己信沒信,反正大臣們是都不信,看重你把他從齊王一路擼到淮陰侯?

「劉徹和衛青則是“天降”“竹馬”兩頭都占了。

相遇的時候劉徹十七歲,還有一起長大的伴讀,所以衛青算是“天降”,但是衛青才十三歲,所以劉徹對他來說應該算是“竹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