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士,實驗申請已經批下來了,可以開始著手準備了。”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內,粒子對撞研究實驗組組長辦公室裏,助理推開陳濟的書房門,對著看書的陳濟說道。
“好的,通知大家準備,下午開始實驗。”陳濟語氣輕快的說著,合上手中邊頁已經磨損的《道德經》,心裏思忖著:‘終於可以驗證這個設想了’。
陳濟是華夏頂尖的青年科學家,從小就是遠近聞名的天才,被國家粒子物理研究所的院士錢先生慧眼識英才收為關門弟子,幫助國家攻破了許多科技難關。
為了在拓展國家在粒子領域的地位以及科技水平,陳濟一直很希望進入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和這個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一起研究進步,但國際上一直針對華夏進行科技封鎖,更遑論讓華夏科學家涉足自己的頂尖科技領域了。
好在恩師錢先生也在一直幫助陳濟想辦法,在經過錢先生和華夏官方的層層努力,以允許歐洲相應國家能夠進入華夏宇宙空間站為交換條件,華夏頂級青年科學家終於能夠進入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進行研究交流,並能實際主持領導一個研究團隊做相應研究。
有很多科學家都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當陳濟站在一定高度的時候也同樣每每感歎自然規律的完美。但他的心理歸宿沒有選擇神學,而是另一條路——東方哲學。
代表事物本質的“陰陽”,代表事物運行秩序的“五行”,充當事物運行變數的“道德”、“善惡”,代表自然運行規則的“易”等等等等,讓他結合了現代科學的眼光研究的如癡如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三生萬物”的“三”,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而這次試驗便是為了印證他自己的猜想,如果猜想正確,那麼將來在任何科學研究方向上隻要抓住這個“三”,應該就能無往而不利了。
想到這,陳濟有點迫不及待起來,起身將手中的《道德經》放回書架。
‘先去吃午餐,然後午休,保持充沛的體能,這次試驗說不定要打個持久戰了。’
.....
下午2點半,所有小組研究人員已經各就各位,分別檢查著自己所負責的儀器及數據。
隨著一聲聲‘準備完畢’,陳濟發出命令:“試驗開始,釋放粒子倒計時10秒。”
試驗期望是借由粒子經過加速然後對撞產生“希格斯粒子”,而陳濟的研究則是圍繞“希格斯粒子”,研究其賦予粒子“質量”的原因,這便是“二生三”的“三”。
是的,他在試圖通過粒子視角來觀察“三生萬物”。
十
九
...
...
三
二
一
“轟隆隆......”
對撞機內突然發出一陣陣劇烈的爆炸聲。
“怎麼回事?”陳濟馬上看向數據監測屏幕,卻發現顯示器全部損壞。
“不好了,儀表不能正常工作了......”工作人員都趕緊開始嚐試手動調試。
“天呐!快看......”這時候助理突然用手指著一個方向驚呼道。
陳濟馬上看向助理手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