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峨眉山樂山大佛(1 / 1)

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抽到的題簽是峨眉—樂山大佛景區。今天由我帶領各位遊客朋友遊覽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淩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淩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彙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曆時約九十年,是一個名叫海通的禪師為了減殺水勢、普度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南通禪師圓寂以後,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後,先後由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和韋皋進行續建,直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才竣工。近代有詩人盛讚說:“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是世界上最大哦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峨眉—樂山大佛自然遺產保護區。四川的世界自然遺產豐富,目前,世界自然遺產有九寨溝、黃龍寺風景區和大熊貓棲息地,世界文化遺產有青城山和都江堰。四川唯一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屬於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的樂山大佛。

今天,我們遊覽樂山大佛的線路是:先從樂山大佛正門進入景區,步行到淩雲寺,參觀大佛摩崖石刻造像。參觀完後,再步行至蘇園和東坡樓,再步行到碑林,最後參觀淩雲寺和遊覽靈寶塔。遊覽全程是一條環線,單進單出,請大家緊隨團隊,記住我的電話號碼,兩小時後我們在剛才停車的位置集合。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靈寶塔。棲鸞峰的淩雲寺和靈寶峰的靈寶塔,是除摩崖石刻造像以外,大佛景區至今保存規模最大的兩大古建。其中,靈寶塔可以說是大佛景區佛教文化的靈魂所在。靈寶塔又名淩雲塔,因其聳立在淩雲寺後的靈寶峰巔,故以山峰命名。根據山川形勢,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誌。高71米的大佛是為了鎮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誌,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靈寶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標誌,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古寺廟中,塔具有非凡的意義。在普通人眼中,《西遊記》中有名的“托塔李天王”最深入人心,這是將毗沙門拖托塔形象移到了唐初名將李靖身上,借助中國四大名著,使“塔”這種文化植入到民眾心中,從此,中國建築與塔結緣。

佛塔,亦稱寶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潑)的音譯,也稱浮屠,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是中古領悟慈善文化的一種解讀。最早的佛塔是用來供奉、安置舍利、經卷和各種法物的。所以,許多佛塔會建有佛塔碑記、聖像、佛經等。根據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槃後火化形成舍利,被當地八個國王收取,分別建塔加以供奉。另外,還在釋迦牟尼一生中有紀念意義的八個地點建立了八個靈塔,這些塔都是有紀念意義的。早期的佛塔很簡單,就是一個半圓形的大土塚,完全是墳墓的形式。塔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藝術化,出現了各種形製的塔型,如西安的大小雁塔、杭州的六和塔、銀川的海寶塔、四川瀘州報恩塔、河南的鎮國塔等等,大家最熟悉的現存最大的塔是山西應縣的木塔。

大家不妨仔細看看:靈寶塔的製式屬於中國最常見的密簷式。有一副流傳很廣的對聯是這樣說的:遠眺高高寶塔,七層八角四方;近看平平手掌,五指二短三長。這裏,七層八角四方,就是密簷式塔的基本特征。大家請看這座靈寶塔:塔基上麵,第一層特別高,以上各層逐步收縮,空間越來越低矮,高度麵闊愈往上收縮愈緊,各層塔簷緊密相接,所以叫做密簷塔。從下往上看,這座靈寶塔的整體輪廓呈炮彈形。靈寶塔建於唐代,塔形呈密簷式四方錐體,堆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有十三級,比之於我們前麵所說的“七層八角四方”還要多出六個層級。塔層為奇數,奇數為陽數,含吉祥之意。根據佛教理論,第一層象征“地”,第二層象征“世間”,第三層象征“三界”。每級都開有窗眼,這也是當年樂山地區經濟實力的體現。靈寶塔因體量大,塔體中空,塔內有石階沿著塔軸盤旋而上,遊人可以登至塔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形,使得靈寶塔看上去輕盈向上。靈寶塔除塔刹和基石之外,均以磚砌牆,這在唐朝時期並不多見。

靈寶塔具有很深奧的象征意義。靈塔及陵寢,寶塔及三寶,有著特殊的佛教含義。高僧、活佛的遺體保存於這樣的靈塔之中,不僅體現了肉體複歸“四界”的佛教思想——土、火、水、空集於靈塔一身,使這四種屬性通過靈塔表現為有形物質,可通過視覺觀察到的實體,象征著出生——生活——死亡——精神——出生……的“生命之輪”,實現用無窮盡的輪回。

大佛景區因為有了靈寶塔,大佛更靈;淩雲山有了淩雲塔,山更增色。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