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不喝的生存方法(1 / 2)

不吃不喝的生存方法

攝入多少水分和營養才合適?

你昨天攝入了多少能量和水呢?

應該沒人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沒有持續攝入營養和水,我們人類就無法生存,但你並不知道具體的攝入量是多少,更不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某個算式來決定要吃多少東西,喝多少水。

“今天我少攝入了200毫升的水和300卡路裏的能量,所以我要在睡前喝杯牛奶,再吃一片麵包。”應該沒人會這麼幹。一個健康人,渴了喝水,餓了吃飯,這就夠了。

然而,通過進食和飲水來滿足身體對營養及水分的需求,這一機製看似簡單又理所當然,實際上卻非常寶貴。

無法通過口腔進食或飲水的患者相當多,比如失去意識的人,通過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的人以及患有食道、胃和大腸等消化道疾病的人。為了維持他們的生命,醫生需要以某種方式將水和營養物質注入患者的身體。否則,他們將死於脫水和營養不良。

於是,在臨床上,醫護人員每天都會計算病人所需的能量和水分。特別是當病人失去意識時,必須由他人推算水和營養的攝入量,並根據結果注入相應的量。具體的測算會參考體形、器官功能、病情、排尿量等信息。

如何把這些水和營養物質送入病人的身體就是接下來的問題了。

方法大致有兩種:其一是將營養物質(靜脈注射液)直

接注入血管;其二是將營養物質注入胃、十二指腸等消化道。

將營養物質注入血管的方法就是所謂的“輸液”。然而,往手臂上紮針的普通方法並不能提供人一天所需的全部營養,因為通過手和腳的外周血管給予過高濃度的溶液會損傷靜脈,引發炎症。

因此,臨床經常采用“全胃腸外營養”技術。醫生將導管(醫用細管)從病人頸部、鎖骨下方或上臂(手肘上方)插入,導管前端置於心髒附近粗大的上腔靜脈中部——這種方法可注入高能量的注射液。病人能以這種特殊的靜脈輸液方式,獲得與常規進食等量的水和營養物質。

但這種方法也有缺點:食物不經過腸道進入人體,會導致腸道黏膜萎縮,腸道機能下降。就像第1章中提到的航天員一樣,人體真的很容易養成偷懶的習慣。

因此,醫學界有“隻要胃腸道允許,就應首選腸內營養(If the gut works, use it)”的說法。也就是說盡可能將營養物質注入消化道。

通過鼻子插入長導管並將導管前端放入胃中的方法,以及製作胃瘺管並將營養物質直接注入胃中的方法稱為“管飼腸內營養”。與將營養物質注入血管相比,這種方法對身體來說更接近於“吃東西”,隻是省略了咀嚼和吞咽食物的過程。

當然,要是腸道無法使用,就要避免采用這種措

施。例如,患者有胃腸道疾病或出現嚴重嘔吐或腹瀉現象時,全胃腸外營養就是最佳選擇。

總之,現今的人類的確可以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生存很久。在患者痊愈,可以開口吃飯之前,這種維係生命的關鍵技術正是醫學的一項重大突破。

“攝入不足”引發的疾病

上一節說“注入必要的水分和養分,不吃不喝也能生存”,但現實中可沒那麼簡單。假設一個人每天需要攝入1500卡路裏的能量,那麼這個人每天隻吃含1500卡路裏能量的米飯就可以保持健康嗎?

我們先不考慮隻吃米飯是否難以下咽的問題,可以想象這種單一的飲食結構必定會引發健康問題。畢竟所有人都有這樣一個概念:如果過於偏食,肯定會缺乏某些營養。

然而,這是人們在進入20世紀後才知道的一個“常識”:食物中蘊含著豐富的微量營養素,而缺乏這些營養素會導致健康問題。這類物質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