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的發明和傳染病的病原
顯微鏡下的世界
顯微鏡是在16世紀後半葉發明的,在此之前,人眼看不到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東西”。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生物,血液中的白細胞、紅細胞,毛細血管等細小的血管,這些看不到的東西,人們完全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利用自製的顯微鏡對昆蟲和植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並於1665年出版了《顯微製圖》一書。胡克稱,用顯微鏡觀察軟木塞,可以看到無數小孔,就像修道僧居住的單人間。胡克將這些小孔命名為“細胞(cell)”,意為“小房間”。
這是生物學上極其重大的發現。因為後來人們發覺,細胞不是單純的“房間”,而是構成生物體的最小單位。
列文虎克
後來,一個意外的人物促進了生物學的大發展,他就是荷蘭紡織商人安東尼·範·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經常用放大鏡確認布料的針腳和線。他對鏡片興趣濃厚,自製了500多個鏡片,有的鏡片甚至可以放大270倍。在用鏡片觀察水滴的時候,一個驚人的世界呈現在他眼前——充斥著無數肉眼看不到的“微型動物”的世界。
列文虎克還觀察了人體。他在顯微鏡下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血細胞和精子,在口腔裏也發現了那些“微型動物”(後來被稱為細菌)。
這些微生物可不單純是“體形
小”,它們正是當時的頭號殺手——傳染病的病原。遺憾的是,這一真相遲至19世紀後半葉才為人所知。在那之前,人們都知道有些疾病會傳染,可誰也不知道元凶是微生物。
18世紀之前的瘴氣理論
18世紀以前,許多學者認為流行病的根源是瘴氣。所謂瘴氣就是“有毒的空氣”。人們認為,腐爛的東西產生的有毒氣體會引發各種疾病的流行。“瘧疾”一名來源於意大利語的“壞空氣(malaria)”,這也是受瘴氣理論影響的結果。
幾個世紀以前,鼠疫曾在歐洲和亞洲肆虐,致死率高達80%。醫生們擔心自己被感染,隻能戴著造型奇怪的麵罩給患者診療。麵罩嘴部的位置裝滿了香料,他們認為這樣可以保護自己免受瘴氣侵襲。當然,現在我們已經明確鼠疫是由一種叫鼠疫杆菌的細菌引起的。
診療鼠疫的醫生
人們發覺微生物才是罪魁禍首的時候,已經是19世紀下半葉,而抗生素的研發更是進入20世紀以後的事情。在此之前,人們並不知道傳染病的根源,更沒有特效藥。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細菌和病毒會引起可怕的疾病。但是,在18世紀以前的人看來,看不見的生物進入體內並繁殖,進而引發多種疾病,這種理論實在是過於荒唐。
然而在那個時代,也有對瘴氣理論持懷疑態度的醫生,例如英國的約翰·斯
諾。
1849年,在霍亂肆虐倫敦之際,斯諾想詳細調查其流行的原因。霍亂是一種會引起劇烈腹瀉和嘔吐的疾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急性胃腸炎”。
斯諾認為,如果霍亂是空氣傳播的,那麼出現症狀的應該是肺,但患者是消化道出了問題。因此,斯諾判斷,可能是什麼病原從口腔進入,從而引發消化道的異常。
大約40年後,人們才知道霍亂是通過糞便及嘔吐物傳播的細菌傳染病。當時,斯諾離真相隻有一步之遙了。可在瘴氣理論正盛的時代,斯諾有關鼠疫的報告並沒有得到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