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消毒的外科醫生
李施德林的由來
李施德林,一個廣為人知的漱口水品牌。其實這是個擁有140多年曆史的老品牌,它最早是作為手術消毒液問世的。
“李施德林”一名源自英國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的名字。李斯特是近代著名外科醫生之一,他將手術消毒技術推廣到全世界,使手術的安全性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
在李斯特行醫的19世紀50年代,許多患者死於術後感染。因為當時沒有消毒的概念,外科醫生穿著肮髒的白大褂,手術器械也被反複使用。術後的傷口自然會頻繁化膿,散發惡臭,引發全身嚴重感染。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李斯特決定將之前用作防腐劑和下水道防臭劑的石炭酸(苯酚)作為消毒液使用。給李斯特帶來這一靈感的正是巴斯德的報告。
19世紀50年代,巴斯德發現腐敗和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李斯特看到後,認為術後傷口也發生了腐敗現象。
李斯特
1865年8月,李斯特接收了一位因開放性骨折被送到醫院的少年。這樣的外傷凶險異常,即使放在現在來看,也是一種可能發生嚴重感染的危險外傷。
在那個沒有抗生素的年代,拯救開放性骨折患者的方法幾乎隻有截肢。但是李斯特相信消毒的效果,選擇用浸泡了石炭酸的布包裹傷口,並頻繁消毒。6周後,少年奇跡般地康複,可以重新
下地行走。
之後,李斯特進一步改良了外科手術消毒法,將其係統化,並於1867年在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發表了標題為OISEPTIC PRINCIPLE IN THE PRACTICE OF SURGERY(關於手術中使用消毒劑的原理)的報告。
得益於該方法的推廣,術後感染大幅減少。李斯特也因此於1897年成為第一位被授予男爵稱號的外科醫生。
如今,外科醫生在手術前會仔細洗手,再用酒精等消毒,穿上滅菌的長袍,使用滅菌的器具進行手術。當然,手術器具隻能使用一次。非一次性器具則要根據情況,用“高壓滅菌”的方法嚴格殺菌。在切開皮膚之前,要用酒精對患者皮膚充分消毒,術後需用紗布覆蓋傷口。
之所以有這樣嚴格的要求,是因為人們知道了術後傷口化膿是細菌造成的,隻有殺死細菌才能預防感染。在不了解真相的時代,也就是在大眾認為感染是由瘴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造成的時候,根本沒有人想到消毒。
從預防感染的角度來說,19世紀40年代塞麥爾維斯建議醫生手術前消毒雙手是極其合理的。但是,這一建議並沒有得到推廣,塞麥爾維斯的名字也沒有廣為人知。畢竟在巴斯德公布微生物的作用之前,人們很難理解消毒的價值。
不過,2
0多年後,李斯特卻憑借消毒法一舉成名。而塞麥爾維斯早在李斯特之前就為人們敲響了警鍾,可他卻籍籍無名。
微生物學巨擘
在過去,疾病的根源被認為是體液紊亂,或是有毒的瘴氣等看不見的東西。即使到了17世紀,人們知道了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的存在,但很長一段時間裏,都不知道它們會進入人體,引發疾病。
揭開這一真相的是德國的羅伯特·科赫。科赫是位勤奮上進、一絲不苟的醫生。在工作的間隙,他用妻子送的顯微鏡潛心研究。他觀察患者的組織,不斷發現各種獨特的細菌。
但是,即使發現生病的髒器中存在細菌,也無法判斷它究竟是“原因”還是“結果”。於是科赫發明了“細菌純培養法”,即培養一種細菌,讓其繁殖並感染動物,確認是否會引發疾病。
科赫發明了固體培養基。培養基是富含細菌生長所需營養的人工土壤。在固體培養基上,單一的細菌在同一個地方生長並繁殖,逐漸形成一個集團(菌落),就像麵包表麵的菌塊一樣。
科赫
此前,細菌培養的最大問題是雜菌的混入。如果在液體中進行培養,就很難分辨是否有其他細菌混入,並且很難單獨去除雜菌。但在固體培養基上,若有雜菌混入,會形成不同類型的菌落,很容易區分。
裝固體培養基的容器由科赫的助手朱利斯·佩特裏發明,故培養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