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診器與兩種聲音
聽診器的發明
最具代表性的診察手法就是看(視診)、聽(聽診)、觸(觸診)、問(問診)。其中聽診是每個人都接受過的診察手段。醫生會把聽診器貼在患者胸前或背部,這種場景在診室裏很常見。
其實,聽診的曆史非常悠久,從古希臘時期就有了。但是,那時醫生都是直接把耳朵貼在患者胸部。而使用聽診器是19世紀的事情了。
發明聽診器的是法國的醫生何內·雷奈克。他在為一名患有心髒疾病的年輕女性看病時,因不想把頭貼在對方胸部而用自己卷成的紙筒來聽診。
雷奈克發現,使用紙筒時,明明離胸腔更遠了,聽得卻更清楚了。於是,他自己製作了木製圓筒,並將其命名為“聽診器(stethoscope)”。隨後,他又將聽診時聽到的聲音結合胸內疾病的解剖結果進行詳細的研究。1819年,雷奈克將研究結果以“間接聽診法”之名公開發表,奠定了聽診技術的基礎。他不僅製作了方便的工具,連“什麼疾病對應什麼聲音”都作出了詳盡解釋,正是這種探究精神讓他名留青史。
之後聽診器被不斷改良,至19世紀下半葉,最終演變成如今用橡膠管通入兩耳的外形。
聽診器的價格各有高低,在日本,每位醫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自行購買。很多醫學生在實習時常會買簡易品,成
為正式醫生後才會買更正規的聽診器。當然,這都是自掏腰包,工作單位是不給報銷的。
近年來也有商家研發出了電子聽診器,可以放大聲音,聽到的聲音也可以錄下來之後重聽,很適合用於教學。雖然它使用簡便,但因為需要電池,所以聽診頭的部分很重,目前普及度不高。
死亡認定的必要條件
醫生到底用聽診器聽什麼?他們好像隻是把聽診器隨便地貼在患者胸口和背部的什麼地方。實際上,聽診有既定的步驟。
聽診要聽的主要是心音和肺音。心音可以確認心髒是否有問題,肺音可以確認肺或氣管是否有異常。聽診器置放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基本如下圖所示。
心音和肺音的聽診部位
黑色圓圈()是聽肺音,白色圓圈(○)則是聽心音。聽肺音時,背部的對應位置也要聽診。但這套基本流程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全部做完。除了聽診,還有其他方法可以獲知具體病情,聽診的重要程度會根據症狀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當然,如果讓所有患者都脫掉上衣進行聽診,那醫院必定會大排長龍。所以,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選擇不同的診察方式。
另外,聽診器不僅可以放在胸部和背部,如之前所講,還可以用來聽血管的聲音,或者放在腹部聽腸鳴等。當然,也不隻是醫生,護士等其他醫療人員工作時都會使用聽診器。
而且,
聽診器不光可以用在活人身上,在判定死亡時也一定會用到。
判定死亡時,要確認聽診器聽不到心音和肺音。再用筆燈照射瞳孔,確認是否存在對光反射——對光反射消失則表示腦部功能停止。
所謂對光反射,是指眼睛受光線刺激時瞳孔會縮小(縮瞳)的反射。眼睛借此就能根據環境光強自動調整進入眼睛的光線。我們的瞳孔直徑可以在0.2秒的時間內,從最大約8毫米瞬間縮小到1毫米。因此隻要用光照射眼睛,馬上就能知道對光反射是否存在。
愛因托芬三角形
想要從體表獲取心髒的活動狀態,常會用到心電檢查。我們在第1章說過,心跳是靠心肌內的電流傳導來控製的。從體表測量這些電流活動並用波形圖呈現出來的就是心電圖。
愛因托芬
一般的心電檢查會在手腳及胸部表麵貼上10個電極,測量12種電流的方向性活動,因此也稱之為“十二導聯心電圖”。檢查過程中完全沒有疼痛等不適感,隻要躺下來貼上電極就可以了。
當心髒出現問題時,心電圖的波形會出現特征性的變化,所以心電圖是診斷心髒疾病時極為重要的手段。
心電圖的臨床應用是從20世紀開始的。1903年,荷蘭生理學家愛因托芬首次發表心電圖測定法,之後被臨床廣泛采用。他也因此獲得19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心電檢查
時,左右手與左腳的電極間形成一個三角形,現在也被稱為“愛因托芬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