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洞做手術
肚臍開洞也沒問題
接受腹腔鏡手術的患者,聽說“要在肚臍上開個小洞”,常會被嚇一跳。大家對於肚臍都有特別的情結,總覺得在這兒開個洞會很不妙,坐立不安。
肚臍是胎兒臍帶和母體連接的部位,是一個退化了的組織。胎兒浸泡在羊水裏時,既無法呼吸,也不能進食,所以通過臍帶與母體交換氧氣和二氧化碳,獲取營養。母親的血液流經臍帶,將營養物質從胎兒的肚臍送入體內。
其實在我們的體內,肚臍和肝髒、膀胱之間也有相連的殘留組織,分別稱為“肝圓韌帶”和“臍正中韌帶”。雖然這些管腔已經閉鎖,自胎兒出生後就喪失了功能,但它們曾是胎兒在母體裏維係生命的通道。
胎兒出生後可以主動呼吸或進食,所以肚臍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手術時切開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甚至有基於某些原因而把肚臍整個切除的情況。在日本,傳說在打雷的日子要把肚臍藏起來,否則會被小鬼偷走。但事實上,肚臍被偷走也沒什麼啦。
肚臍原本是腹腔通向外部的出入口,所以缺少堅硬的肌肉和筋膜,特別薄。換句話說,通過肚臍很容易安全地抵達腹腔內部。從這個角度來說,肚臍確實是手術開洞的首選。
一般來說,腹腔鏡手術首先會在肚臍處開洞,再插入一種叫“穿刺套管”的圓筒狀器材,然後把攝像機放進
去。接下來,醫生一邊觀察腹腔環境,一邊在其他位置也開幾個小洞,同樣插入穿刺套管。醫生一邊看實時影像,一邊用取物夾那樣的工具(鉗子)進行手術,就和園藝上用的高枝剪一樣。
由於腹腔內一片漆黑,所以攝像機前端帶有強光源,隻有這樣才能進行手術。
以往的腹部手術一般都是在腹部正中央切開一道口子的“開腹手術”。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快速普及,很多手術都是借助攝像機進行的。雖然都是腹腔手術,但是腹腔鏡手術使用了高畫質攝像機,可以呈現超越肉眼精細度的微距影像,這正是它的優點之一。
而且,過去絞盡腦汁也很難觀察到的腹部深處,現在也可以利用類似潛望鏡的相機觀察到。為醫生提供更清晰的視野,這也是腹腔鏡手術的另一大優勢。
除了腹部,同樣的方法也在胸腔手術中快速普及。胸腔鏡手術的原理也是一樣的,即使是被肋骨包圍的狹小又深邃的空間,也可以放入攝像機看到精細的影像。
腹腔鏡、胸腔鏡這類將攝像機放入體內實行的手術,統稱為“內窺鏡手術”。1980年完成的一例膽囊摘除手術是世界上首台內窺鏡手術。隨著攝像機愈發精密,內窺鏡手術適用的範圍越來越廣。現在,幾乎胸腹內所有的器官都可以采用內窺鏡手術。
不過現在仍有患者必須接受開腹、開胸手術,這些
傳統手術並不會銷聲匿跡。雖然內窺鏡手術應用越來越廣,但也要結合病情來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機器人也能做手術?
2018年的醫療劇《黑色止血鉗》中,出現了名為“達爾文”的醫療機器人。而現實中也的確存在“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係統”。電視劇中,天才外科醫生渡海征司郎坐在控製台上的身姿和現實中的外科醫生別無二致。
手術輔助機器人——“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係統”由美國直覺外科手術公司研發,於1999年上市。顯而易見,這個名字取自文藝複興時期在解剖學上造詣頗深的天才——列奧納多·達·芬奇。
內窺鏡手術也可以借助機械臂來操作。大家聽說是“機器人手術”,都誤以為是“機器人”來做手術,其實並非如此。隻不過拿著“鉗子”的變成了機械臂,而操縱者還是人類。當然,攝像機也是通過機械臂控製。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機械臂輔助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