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宇宙的演化和悟空的出生(1 / 2)

在文章的開始,我們先來看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開篇就是一首詩,詩曰: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這首詩說的是:在天地未分的混沌時期,渺渺茫茫,幾乎沒有生命可以看到那個原始的境界,它是那樣的深不可測,遙不可及。“道”是清靜的、湛體無為的,可是隨著“道”的漫長演變,它將要啟迪玄功,演化萬物,漸漸地在這個境界中孕育出了一個古老的生命—“盤古”。“道”,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宇宙的精神,它是宇宙產生的根本原因,而盤古就是宇宙精神演化的最初產物,是我們這個宇宙最原始的生命。盤古的出現則意味著這個境界將要從混沌狀態出現進一步的變化,那麼我們大家都知道,是盤古後來打破了鴻蒙的狀態:“鴻”這裏可以解釋為大,解釋為遙遠的,“蒙”就是看不清楚的,因為那個境界實在是太大,太遙遠,看不清楚全貌,完全是混沌原始的,所以就叫做鴻蒙。是盤古打破了這個原始混沌的境界,使得輕清者上浮而為天,而重濁者下沉而為地,清濁因此而容易分辨,一目了然,因而開辟了層層的天地,層層天地又各生成了萬物,覆載了萬物,從這裏我們概略地認識到這個宇宙演化的過程。那麼導致宇宙產生這偉大演化的內在動力是什麼呢?是至仁,是善!這就是“覆載群生仰(仗)至仁,發明萬物皆成(於)善。”這就是造化的神奇,宇宙的精神!但是這樣描述對很多生命來說還是太抽象了,不太容易理解,真正要想具體一點,比較形象的了解如何“造化會元功”,從思想上、從對具體形象的感受上把握這個過程,觸摸到這個過程,就必須要看我這本“西遊釋厄傳”:因為西遊的過程,就是正法修行的過程。“厄”,苦厄,困難。“西遊釋厄”就是通過正法修行把人類從痛苦中﹑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當然這個修行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是一個挖心透骨的過程,勞其筋骨,苦其心誌,是很不容易的,但惟其不易,成功了之後才愈顯得珍貴。過去修行文化中有一種說法,說天地是一個大宇宙,人體是一個小宇宙,而表現在唐僧師徒一路降妖除魔、西遊過程中的修行呢,實際上也可以說就是在不斷地完善你自己這個小宇宙,煉化你這個小宇宙,一直到修行到了最後,終於成就了你這個小宇宙。

孔子晚年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曾經說道:“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試著解釋一下就是:我大約在三十歲的時候就立定了誌向,有誌於對道的領會和證悟;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基本上在對道的理解上就沒有什麼疑惑的了,可是還沒能夠身體力行地證悟它,就是我是我,道是道,人與道相離;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我才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在,對自己終於有了正確的定位,原來天地生我,對我這一輩子是有要求的,就是要把自己對仁義、對善的領悟貫穿到對我們儒家弟子日常修養學問的要求上。道法到了我們人類這一層,體現出來的對人的要求,就是要講善,要關愛對方,講究仁、義、禮、智、信,而我的弟子將來要把這道理傳播四方,要在讀書人這樣一個精英的階層引起反響的,要穩定社會整體的道德水平的,這是天地神靈對我的要求、給我的使命啊;六十歲的時候,別人稱讚我,或者罵我,我已經不動心了,到了“耳順”之年,我對道法的體悟已經達到了深刻的境地,但還不徹底;到了七十歲,我起心動念做事已經不會違背逾越宇宙的規律,已經完全符合宇宙的規律對我的要求,我已經覺悟了,我的心已經與道合一了。

我們知道,孔子一生因材施教,誨人不倦,可謂桃李滿天下,其弟子中又有七十二賢人。在這些人中,又以顏回﹑曾參﹑冉有﹑子路等最為知名,顏回早逝,最後曾子(曾參)繼承了孔子的衣缽。他在回憶老師一輩子所孜孜不倦學習的,所教誨弟子的學問的根本是什麼呢?最後他總結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真正博大的學問,在於明了光明正大的德性(來源於何處),在於善待他人,最後達到至善的境界,這是孔子所有學問的根!至於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和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都是從這個根上生發出來的分枝精華,都是趨於通向這個“至善”之根的,是相輔相成的。你看,是不是與西遊記開篇的詩相吻合了,仔細想想,其實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孔子,是大成至聖者,作為超凡入聖者,他的眼光看得必然深遠,他關注的是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是對生命本質的終極關懷。為什麼要講“至善”?那是你生命的本質將永遠保持不壞的根本保障!看來聖人要教育我們的東西,還是有很深的內涵哪! 不論是東方的佛陀,西方的基督,乃至曆朝曆代的高僧大德,得了道的真人,教來教去都是讓人心皈依於真,皈依於善,並且是無條件的,因為從中你可以體會到高深的東西,升華到高深的境界。看來這個“善”真不簡單呀,它竟然是造就宇宙萬物,乃至生命本源的因素之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