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按照他的人生經驗,以他的身份,剛看貴人是會受到鞭撻的。

“大人,該回衙門了。”衙役在前中書令耳邊輕聲喚道。

衙役們不知道前中書令之前的身份有多顯赫,他隻覺得他們縣新到任上的縣令姥爺看起來年紀已經大到腦子不太好使了,來到他們縣裏後,就經常這樣在外麵跑,然後在一個地方隨便一坐,一看就是一天,也不知道是發什麽呆。

“鄭楠啊。”前中書令在衙役的攙扶下站了起來,“你說,現在是豐年対吧?”

“是。”這已經是這位縣令老爺第十次問他了,衙役克製住自己想翻白眼的衝動,“這已經是極好的年頭了。”

“原來,這已經是豐年了。”前中書令輕聲說著。

前中書令能坐到先前的崗位上,自然也是做過很多大事的,過去各地出現災禍的時候,他也沒少負責過賑災救濟的工作,也曾落實過災民恢復作業的事情。

他不是沒有見過人間淒苦,世道亂象。

前中書令自然也是世家豪門出身,從小在京都府之中長大,京都府從來都是繁榮的,他看過的慘相那是因為災禍,這是人力所不能企及的。

但他完全不知道,原來沒有天災人禍,這些百姓們的日子原來也沒有過的比招災的時候好。

他還記得自己在三省六部裏頭的時候,看到地方送呈上來的那些起義鎮壓的奏章,和那些同僚們說著這世道人心,這些百姓們不安分。

可若這世道是如此,如何能要求這些活不下去的農戶們明禮知節向善呢?

前中書令如此想著,忽就哈哈大笑起來,步履蹣跚的向著府衙走去,大聲地朗誦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①”

跟在前中書令身邊的衙役麵麵相覷:“老爺在喊著啥?”

“不知道,沒聽懂。”

作者有話要說:

①《禮記卷七,禮運第九》

第37章

前中書令沒有讓自己沉浸在脆弱的情緒之中, 他已入花甲之年,一朝從中書令跌落到貧苦地方做縣令都沒有擊潰他, 現在要他治理這一方土地就更加不可能。

先是撰寫了一封自己在這貧困縣之中的所見所聞, 以及已經計劃好的解決方案,對自己先前高坐廟堂之上不知民間疾苦自省相關的書信。照例額外抄送了兩份,三份書信讓人寄去離他最近的三位和他同期被貶謫而來的同僚們,並表示了自己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一些意見做參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