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發出詢問的時候,都是傾向於讓對方得到肯定答案的問法。
邵奕下意識地想起自己以前在網絡上學到的一點心理學小常識。
其實隻是來蹭一蹭協同會勞動力的邵奕隻停頓了一秒,笑著應聲道:“好,我也給你們送個行。”
其實葉共謙在欣喜過後,立即就意識到自己肯定是猜錯了,這應該隻是個巧合而已,他近期和明輝先生的書信之中,並沒有提出來自己要去津東碼頭這件事。
這倒不是葉共謙要和邵奕隱瞞,而是這事本就是昨天才臨時決定的。
因為他昨天收到了津東碼頭那邊傳過來有關於棉花的消息,那是一種蓬鬆又厚實,宛若動物毛發的植物,還不用像麻類植物一樣需要很多複雜的工序後才能紡織。
勞工們所要購買的植物種子最終隻有到手了一部分,就被迫離開了大貞國,不過棉花這種東西因為碼頭苦力很多,他們也需要這個東西製作衣服,所以附近就有,很好收集到,所以這東西還是順利隨著海船給帶了回來。
京城附近沒有什麽可以給協同會他們嚐試種植的地方,倒是津東碼頭附近有不少沒有開墾出來的荒地,在征求到同意後,他們決定在碼頭附近開荒種植。
葉共謙知道這消息之後就有些坐不住了。
他想要親眼見見那個植物是不是真實的!山不過來,他可以去山!
協同會這邊在葉共謙的努力之下,他覺得現在已經不是最開始時候,沒有他在中間主持就會散開不好運轉的時期了,自己稍微離開一段時間肯定沒有什麽問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葉共謙在收到棉花這個消息後,意識到自己已經在京都城內待太久時間了。
而且最初協同會的建立已經讓葉共謙明白,高坐在廟堂之上是不能了解到真實的情況的,他現在作為協同會現任會長,這麽長時間也確實是應該到津東碼頭那邊,看看那麽一大批協同會的勞工們在碼頭真實的生活情況,而不是一直都隻靠著兩方的書信往來。
書信能表述的內容實在是太少了。
葉共謙在和明輝先生寫信的時候就已經充分認識到這點。
在意識到自己出口的話是在明輝先生麵前鬧烏龍後,葉共謙頓時感覺自己實在是自戀得很,不由心中赫然,可還沒等他解釋,就聽到邵奕回應,頓時那種羞怯地感覺散去。
明輝先生真的是一如既往的好。
葉共謙當然沒有多想什麽,明輝先生口中那‘你們’兩個字他還是聽得清清楚楚,立即猜到明輝先生這是想送行的真實對象到底是哪些人,也不由變得歎息起來。
這次犧牲的兩位勞工葉共謙都認得,都知道,曾經也是在協同會之中上課很勤快的一批人,在報名去津東郡的時候也非常的積極,葉共謙收到過去津東碼頭的書生回信,也有過隻言片語對他們的誇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