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也很想解開陛下出的這些題目,但是肯定沒有辦法如同考生那樣花費大量時間絞盡腦汁去琢磨,不過他們可以集群策之力一起來琢磨。
隻是這些題目太過於玄妙,官員們也不確定自己所得出來的答案,是否是陛下所出題目真正的解。
現在答案出來了,已經憋了四天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做出了這樣的舉動。
官員們看著那些史書經義題所給的答案,紛紛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原來如此,是從這個地方理解的,陛下所給解答確實讓人心服口服。
——這種說法很有意思,被某大人說中了,陛下確實在此題下了陷阱,不知道這次有沒有考生看出來。
官員們看完一直困擾著他們的史書經義兩場考試的答案後,相互討論了一番,都對陛下給出來的這份答案沒有任何異議,甚至有人已經開始誇讚起來他們陛下對史書經義研究的真是透徹,便是稱呼陛下為一代大儒也不為過什麽的溜須拍馬之話也冒了出來。
心中疑惑得以解答,官員們身心都得到了放鬆,而後才翻開了策論題的答案。
前麵史書經義的回答隻有一個方向,也就是除了正確之外就都是錯誤,但策論不一樣,每個人都可以對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解法,很多時候不能以對錯來劃分,隻能說是上中下之類的區分。
在沒有真實實踐的時候,有的時候也不好說某些看起來天花亂墜的答案,究竟是屬於哪一個等級。
但陛下給出來的這份答案卻有了明確,這一題可能會有什麽樣的策論,每種可能都給予了分值。
朝臣們還是第一次知道,原來策論題,也是可以給出來評分標準。
而負責審閱批卷的考臣們麵麵相覷,最終有人問道:“若是考生的答案超出陛下所給範圍怎麽辦?”
“那便請示陛下吧。”很快就有人回答道。
也隻得如此。
五千多人三場考試,這批改的工作量並不低,不過有了標準答案之後,還是相對來說輕鬆了很多。
尤其史書經義這兩場考試,很多考生都沒有寫滿題目的情況下。
不過朝臣們並沒有關注負責批改的史書經義那邊,而是將目光聚集在負責策論那邊的三位閱卷考官身上,這三位考官分別負責三道策論題批閱。
一開始大家也沒有怎麽在意,但看著負責策論的考官們飛速一張張根據答案批改卷子,從未有安排人去谘詢陛下應該怎麽評分之後,就逐漸開始在意起來了。
“宋大人,錢大人,你們那邊批閱的卷子,也都在陛下所給的標準之內嗎?”最終先發出聲音的,是同樣批閱策論的考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