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局勢還未徹底安穩下來,想撈油水的算盤落空,恨不能內憂外患一同找上門來,說不準可以在亂世中掙得半分好處。
江父正是擔心這些人趁亂而動,所以才決定暫時與烏斯議和,以五年期限,換中原一個國泰民安。
洪文帝倒也真給自己這位帝師麵子,不避嫌地要江懿作為這場盟約簽訂的使者,前往城登縣結盟。
當時大燕與烏斯的關係可謂水深火熱。烏斯俘了無數去別處做生意的漢人商賈留在都城中當奴隸,而在簽訂盟約之前,大燕擔心烏斯人破罐子破摔將漢人俘虜屠戮殆盡,所以才與其相約在水東澗交換俘虜。
交換完俘虜再簽訂協議,不交換便一直拖著,許諾的歲貢與糧食一點沒有,賭的是當時正鬧饑荒的烏斯沒那個底氣與大燕拖著。
隻不過交換俘虜這事兒卻不歸江懿管,而是要當年的兵部尚書負責。
以至於在簽訂盟約時,江懿並不知曉那些漢人俘虜到底有沒有如約交換回來,隻能靠一封隴西送來的手諭確定了開始談判的時間。
他小心地翻著那上了年頭的文書,隻覺得紙頁酥脆得很,一碰就碎。
上麵的行楷工整而雋秀,大抵是城登縣上一任縣令所寫。前篇無一修改痕跡,詳細地記敘了結盟當日的人與事。
隻是到了後麵,字跡卻似乎變得有些淩亂,甚至有墨漬濺在了紙頁邊緣,化作一團暗色的汙點。
江懿目光落在那明顯心亂的字跡上,便看見了無數道被人為劃去更改的字句。
那勾畫的筆觸倉促淩亂,用的墨水一會兒濃一會兒淡,僅僅遮住了下麵的一半原文,還剩了一半露在外麵,隱約能看清原文寫的什麽。
“當日水東澗煙沙突起,似有敵襲,緊急退避至澗外五餘裏處,接回俘虜十五人,與先前所定不符……”
而這行字被劃掉後,旁邊的批注則為:“此處記錄有誤,接回俘虜二十三人,與先前約定相符。”
這字是新添的,與穆宏才的字跡十分相仿,根據墨跡推斷修改的時間不過月餘,八成是那假縣令的手筆。
江懿輕輕撫上那行字,心中的疑慮越來越重。
起先他要這份卷宗時,隻不過單純地想看看那假縣令蝸居城登縣,除了打三條密道接引烏斯人外還有什麽企圖,卻不想發現了卷宗上蹊蹺的修改痕跡。
而且當年他接到的書函也確實寫了「清點俘虜二十三人齊」,如今看見這被有意勾畫掉的記錄後不得不開始懷疑起那時的真實情況到底是什麽。
他們在怕什麽?以至於過了這麽多年,那幕後之人還特意差人去修改一份被世人遺忘的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