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八父親行動(1 / 2)

次日上午,沙誌坐班車回家。他家鄉穆城鎮是穆城鄉政府駐地。雖說是鎮,但隻是老百姓口頭上的鎮,並不是真正的建製鎮。盡管不是建製鎮,但一如那些依著大河大江發展起來的古代名城一樣,也有著自己長長的歷史。

宋朝以前的歷史已經不可考,但“穆城”二字來自於一代英雄嶽武穆卻非常清晰。當年嶽武穆築城駐軍,軍旗獵獵,枕戈待旦,在縣誌中留下了明確記載。

如今,嶽家軍的輝煌喧囂已遠去千年,但諸如“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的壯懷激烈卻依然在家鄉父老中口口流傳。除了穆城外,白衣江流域還留下了嶽城、武城、跑馬、洗馬等一係列與嶽武穆有關的地名。

穆城鎮最早的核心地帶在白衣江東支的江濱。白衣江在廣闊的土地上縱橫奔馳,曾經形成了擁有眾多幹支流的複雜水係。經過多年改造,現在在芙蓉縣南部一帶還保留有西支、中支、東支三條幹流。

小鎮以前主要在江濱發展,那裏地勢高聳,大概是嶽武穆當年築城的地方。現在因為防汛的緣故,江濱一帶已經基本不住人,保留的建築主要是一些倉庫。

糧食倉庫北側,多年前修建了一個大型水利排灌設施,地跨大堤內外,隸屬於小鎮電排站。當時為了解決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配套建有一個燒煤的蒸汽動力係統,安裝在一棟巨大的橙紅色建築內,同時在橙紅色建築旁邊豎起了一座高大的煙囪。現在小鎮的電力供應已經基本正常,燒煤的蒸汽動力係統早已廢棄,巨大的煙囪也早已失去往日的功能,但是作為小鎮地標卻保存了下來。地標上不知用什麽材料刷上去的“農業學大寨”幾個大字,歷經無數風雨依然清晰可見。

以高聳的地標為核心,小鎮逐漸從以前的南北兩條主街道中間發展出一條向西的街道。西街兩旁種的是法國梧桐。經過數年生長,法國梧桐已經長大,大碗粗細的樹幹上麵,濃綠的枝葉向四方伸展,幾乎遮住了整個西街的天空,灑下一地濃陰。

沙誌現在的家位於西街中部。剛到家,才說出學校今年的高考情況,沙誌立刻被父親帶著去見回老家探親的鄭伯父。鄭伯父是沙誌父親過去的領導,七八年前帶著一家老小搬去了芙蓉市的市區,但他父親鄭爺在市區住了一陣後因為不習慣又回到了小鎮上,獨自住在小鎮最北邊的一棟紅磚房裏。過去鄭伯父和沙誌父親在一個單位工作的的時候,兩家雖然住在單位的不同大院裏,但兩家之間都很熟悉。自鄭伯父搬走後,他的兩個兒子時不時會回來,沙誌見過,但再也沒見過鄭伯父夫婦。

一進鄭家大門,沙誌立刻認出了鄭伯父夫婦,但鄭伯父夫婦卻沒有立刻認出沙誌——他們沒有怎麽變,沙誌卻已經長高長大,當年的小孩已經成為了高三學生。

留著短頭髮,有著一張圓圓臉的鄭伯母笑著說:“時間過得真快,小誌長得快不認識了,記得比我家小丫頭隻大一歲。”鄭伯母邊說邊看著沙誌。她的兩個兒子都已經工作,隻有最小的女兒還在市區讀高一。

身材瘦高瘦高,臉上棱角分明的鄭伯父點頭說:“嗯,有點以前的樣子。”鄭伯父是個比較嚴肅的人,好幾年不見依然是一幅嚴肅的麵容。

“認不出我了?”沙誌笑著對鄭伯母說,“我還是能認出您和伯伯。記得以前幫您取電影拷貝,那種裝拷貝的鐵箱子四四方方,箱子上麵有個把手用來提,旁邊還有個小掛鎖。

”  “對對對,那時候小誌會主動幫忙,是個很勤快的小家夥。”鄭伯母連用了幾個“對”,眼中閃爍著快樂的光芒。

鄭伯母以前在小鎮的時候,負責出售班車車票並負責小鎮的電影拷貝接送。新的拷貝通過班車從縣城運來後,鄭伯母從司機手裏接收並送往小鎮電影院,同時將放映完的拷貝交給司機運回縣城。穆城鄉雖然是個大鄉,但隻在穆城鎮有一家電影院,每次隻有一部拷貝需要接收或送走。那時班車在小鎮並沒有車站,有的隻是個固定停靠點,地點在沙誌住的那個大院裏。

隻要沙誌在,都會主動給鄭伯母幫忙,將已經放完電影準備運回縣城的拷貝箱放到車廂頂上去,再從車廂頂上取下新運來的拷貝箱。鄭伯母有把鑰匙可以打開拷貝箱子上的小掛鎖,每次與司機辦理交接手續時,都會打開箱子檢查裏麵的拷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