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明代茶的變化和發展
從元朝開始,雲南的政治經濟中心就從大理轉移到昆明,明朝一統天下後,西平侯沐英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到雲南鎮守,帶著大量的明軍進入雲南就地屯田,同時,明代從江南湖廣一帶又大量移民到雲南,形成了曆史上又一次開發雲南的熱潮。
江南一帶的移民帶來了茶葉的先進生產方式,促進了普洱一帶茶葉生產的興旺,使得普洱逐漸成為新的茶葉交易集散中心。
明太祖廢團茶詔令,在客觀上是破除團餅茶的傳統束縛,對促進芽茶和葉茶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也為明朝茶業在技術革新上以及各種茶類品種的全麵發展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明代的茶風相比唐宋,更加繁榮昌盛,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明朝初年,首都南京所處的江南一帶,向來就是盛產茗茶的地方。明代注重科舉,使得文士的地位在四民之中居於首位,而文人雅士又都視茶和琴、棋、書、畫為個人的必備喜好和技能。
這個時期,結束了宋代道家茶文化,興起了文人茶文化,也就是文化和茶的結合,這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
明代文人生活中,不僅出現了“琴棋書畫酒詩茶”,而且茶還出現了社會功能,像以茶會友、以茶示禮、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為模、以茶養性、以茶為媒、以茶祭祀、
以茶作禪、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獻藝等。
明代所形成的茶道文化,雖然不像日本茶道一樣拘泥於形式,但是卻融入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麵,如接人待物、婚喪嫁娶、禮尚往來等方麵,影響中國茶道文化至今。
朱元璋出身於窮苦人家,因此在登基後,對茶稅收得很輕,又由於茶葉利潤非常豐厚,所以民間種植茶樹的積極性就很高,茶商也非常樂於販運茶葉。這就導致了茶葉的種植和生產數量快速增長,從而使得茶葉的貿易量和消耗數量加大。
明代延續宋代政策,以茶來懷柔四方,即“采山之利,易充廄之良”的“以茶易馬”政策性貿易,茶馬互市,這也是明代對茶重視的一個原因。
明代《農政全書》有這樣的記載:“種之則利薄,飲之則神清,上而王公貴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賤隸之所不可闕。誠民生日用之所資,國家課利之所助。”明代茶飲之繁盛,可見非同一般。
明代的茶肆經營較為普遍,民間品茶的活動,從戶內發展到戶外,並不時有“點茶”“鬥茶”之會舉行,大家相互較量茶葉加工和品鑒技術,一較高下的風尚大為盛行。
明代,在製茶工藝上發明了“炒青法”。在炒青法發明之前,茶葉的製作采用的是蒸熟和“自然發酵”,而炒青法發明之後,逐漸形成了綠茶及紅茶的製作技術。
明代的茶,已經
從團茶逐步演變成散茶,因此對唐宋時期的茶法有所增補或刪除,主要是從原來的煮茶演變成了泡茶,程序因此被縮減。不過,當時在普遍采用泡茶方法的同時,煮茶法並未消失,仍有人沿襲使用,隻不過在器具和煮茶過程上更加簡約罷了。
中國的飲茶史在此開始有了新的變化,由點茶進入泡茶的時代了。
明代是我國茶葉產區進一步擴大的時期,基本上奠定了現代的茶區範圍。基本形成了以南京為中心,以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為主的產區,以福建、四川、湖北等為輔的產區。
明代出現了一大批名茶,有五十餘種:
蒙頂石花、玉葉長春——產於劍南(現在的四川雅安地區蒙山)。
羅蚧茶(又名蚧茶)、顧渚紫筍——產於湖州(現在的浙江長興)。
火井、思安、芽茶、家茶、孟冬、鐵甲——產於邛州(現在的四川溫江地區邛縣)。
薄片——產於渠江(現在的四川從廣安至達縣)。
真香——產於巴東(現在的四川奉節東北)。
柏岩——產於福州(現在的福建閩侯一帶)。
白芽、白露——產於洪州(現在的江西南昌)。
陽羨茶——產於常州(現在的江蘇宜興)。
舉岩——產於婺州(現在的浙江金華)。
騎火——產於龍安(現在的四川龍安)。
都濡、高株——產於黔陽(現在的四川瀘州)。
麥顆、鳥嘴——產於蜀州(現在的
四川成都、雅安一帶)。
雲腳——產於袁州(現在的江西宜春)。
綠花、紫英——產於湖州(現在的浙江吳興一帶)。
陽坡、瑞草魁——產於宣城了山(現在的安徽宣城)。
小四峴春、皖西六安——產於六安州(現在的安徽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