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開發,政府怎麼辦?
在前一章中我們講到小鎮正在經曆關於全省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考核評估工作。整個小鎮全體總動員在為本次迎檢做準備,趕“作業”。
【背景補充:我國中西部地區鄉鎮財政危機,一直都是學者研究的問題,一般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1)稅源不足,財政難為無米之炊。自分稅製改革後,地方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呈現下降態勢,鄉鎮一級稅源貧乏,主要依賴農業稅收;(2)機構膨脹,財政供養人員過多,超出財政承受能力;(3)收入上移,上級政府層層集中財力,縣鄉政府爭飯吃,導致鄉鎮財政最為薄弱;(4)支出下移,縣鄉財政支出加大,進一步加劇鄉鎮的困境。鄉鎮財政的困境與現行財政體製不完善相關。這主要表現在1994年的分稅製財政體製改革,中央將主要稅種增值稅的75%劃為中央收入,留給地方的隻是一些征收成本高的小稅種,使得經濟不發達的縣、鄉兩級財政收入明顯下降。分稅製改革考慮了如何提高中央的財政收入,卻較少顧及地方稅的有效性,執行分稅製以後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職能劃分沒有真正做到明晰、合理,地方政府承擔著許多本該由中央政府承擔的職能;與農村各種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公共開支缺少相應的稅收來源,從而迫使地方政府不斷尋求各種預算外收入,以解決財政困境。】
而在本章中,作者講到,嚴格的稅改政策確立起新的規則,“三提五統”被取消,農民負擔不得反彈,涉農部門不得再擅自收費,這一切都給鄉鎮的運轉提出了新的問題,鄉鎮不能再從農業和農民身上有收獲,那麼鄉鎮發展依靠什麼呢?
作者對小鎮現在的狀況進行了分析,小鎮原本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和水產業大鎮,但是由於近些年來農副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傳統的農業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其所在的小鎮就出現了土地大量拋荒的情況。在這種背景下,幹部們談論農業,往往是在談論維持和穩定,是在談論如何減少因耕地拋荒所造成的稅賦懸空,而不是在談論發展和富民。因此,“農民財政”的萎縮與否隻是一個與總體上的農業萎縮和鄉鎮財政任務完成困難相關的問題,而不是一個事關小鎮發展的根本問題。
發展和富民需要另尋答案。
林書記給出的發展發展方針為:穩定、發展和進步。穩定,主要是指要管好老百姓的吃喝拉撒,要抓農業;發展,隻有引進資本,發展企業才能求得發展;進步,就是管好城鎮的管理建設。具體思路為:一是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加工企業發展為抓手,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二是以盤活現有企業和引進民營企業為抓手,推動工業化進程;三是以加強城區管理和擴展城鎮規模為抓手,推動城鎮化建設。
其中還討論到“上麵給下來的任務,不能隻算經濟賬,還要算政治賬”的問題。這個說法引向的結果就是要麼讓農民吃虧,要麼就要鄉鎮貢獻。總而言之,無論通過何種方法,我們都要完成上麵交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