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冷核聚變

最具能量的發現:

“約翰·伯克裏斯在冷核聚變領域、在將簡單元素嬗變為黃金的領域,並且在電化學方法焚化家庭垃圾方麵取得了眾多成功。”

獲獎者:

約翰·伯克裏斯(John Bockris)

1957年,約翰·伯克裏斯獲得了雙重獎項,一個是我們已經提到的關於核嬗變的離奇探索,另一個是令人欽佩的正統科學的研究成果。事實上,完全無須大驚小怪,因為他本來就過著雙重生活。

長期以來,伯克裏斯因其在電化學方麵的研究,一直是一位久負盛名、受人尊敬的學者。電化學是一門分析電和化學之間關係的學科,是關於電解作用、電池和蓄電池的藝術。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末,伯克裏斯發現了新的研究興趣。他擁有驚人的先見之明,那時便意識到環境問題、汙染問題和能源短缺問題。從籠罩在大城市上空的汙染濃霧,到距離海灘數千千米的大洋表麵漂浮的垃圾,他意識到人類所麵臨的致命危險。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前就已經盛行的瘋狂的消費主義讓全世界都在毫無節製、心安理得地消耗煤、石油這樣的化石能源。而在科學界,很少有人對此心生警惕。少有的幾位生態學家也被嘲笑為落後的、渴望回歸中世紀的嬉皮士。未來會證明伯克裏斯的斷言並沒有錯:他說石油和汽車工業產生的細小顆粒

物和一氧化碳會構成自然界和人類最大的威脅。他是一個具有遠見的人,他相信,如果全球氣溫上升超過2攝氏度,人類將不得不麵對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的全球性災難。如今,這些觀點已經為人們所熟知,但是伯裏克斯早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成立20多年前就提出了它們,這比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COP21)還要早近半個世紀。

然而,伯克裏斯並不滿足於扮演珈桑德拉(Cassandre)#pageNote#0式的預言家角色,他還試圖尋找並提出解決方案。在他看來,被人們過於忽視的電化學就是他的“聖杯”。伯克裏斯常常引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威廉·奧斯特瓦爾德(Wilhelm Ostwald)於1884年發表的預言:“如果我們發展熱能技術而不是電化學技術,我們的城市中將會出現無法忍受的汙染問題。”伯克裏斯想要“押注”在電動汽車產業,他也意識到,電動汽車續航裏程難以保證,因為電池充電需要時間。於是,他提倡建立一個交換網絡,類似古時的驛站,將筋疲力盡的馬換成精力充沛的馬。此外,他還提出一個陰謀論:他懷疑石油公司和受其操縱的政府機構竭盡所能地阻止電池和電動車輛領域的研究。

同時,伯克裏斯還提出處理生活垃圾的解決方案—這在當時生活富有而又

習慣浪費的美國是一個不小的問題。他認為每家每戶都應分類處理垃圾,金屬物品應該被回收並再處理,而有機物應該用強酸浸泡使其溶解,以便進行下一步的電解。不久之後,伯克裏斯把這種考究的電化學處理方法推薦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用以處理航天員們在太空中產生的垃圾和糞便。我們不知道這項建議是否被采納,但伯克裏斯在家庭垃圾處理方麵的激進做法,被馬克·亞伯拉罕斯稱為一項豐功偉績,足以頒給他搞笑諾貝爾獎。

更進一步地,1970年,伯克裏斯又提出了“氫經濟”的概念,這一概念至今仍有意義。他認為,未來的燃料將會是氫。因為氫元素廣泛存在於海洋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氫燃料既不會產生細小的顆粒物,也不會產生溫室氣體,而且可以通過管道對其壓縮、儲存和分配。唯一的小問題在於,隻有通過電解水才能獲得氫氣,而這一過程需要用電,因此又產生了能源問題……這是否會陷入沒完沒了的惡性循環?完全不會。首先,伯克裏斯並不反對使用核能;其次,他提倡使用地熱能和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能。按照他的構想,光伏電池能把太陽光線轉換成電能,電解海水後可以產生氫氣,再將氫氣輸送至家家戶戶和火電站,整個過程僅會產生無害的水蒸氣。

1975年,這一想法被發

表在《能源:太陽能-氫氣的替代方案》(Energie:l''''alternative Solaire - Hydrogène)這一宣言中,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傑裏米·裏夫金(Jeremy Ri in),一位當時年僅25歲的經濟學家,或許正是因為讀過這本書,於是開始關注氣候變化及其相關問題。此後,裏夫金成為“氫經濟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也有人稱其為精神導師),贏得了國際聲譽。所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指繼蒸汽機革命和內燃機革命之後,以可再生能源與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科技革命。

1978年起,伯克裏斯開始在得克薩斯A&M大學任教,該大學資金條件良好,學術氛圍活躍。他在那裏得以在極其優厚的條件下繼續研究,並吸引了許多學生輔助他的研究工作。伯克裏斯成為全球聞名的電化學家,著有600餘篇文章和20多本專著。他總是充滿想象力,靈感迸發,並且非常自信,以至於有時會發布一些過於“前衛的”、讓眾人震驚的消息。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RS)的物理學家貝爾納·洛內(Bernard Laue;)回憶道:“1980年至1985年間,我在得克薩斯A&M大學工作。那時所有人都認識伯克裏斯,因為他開著一輛使用氫能源的汽車。如果我沒記

錯的話,車牌號是H2 FUEL(英文意思就是氫燃料,在美國,人們可以自己選定車牌號)。他的觀點在當時顯得很不合時宜,尤其是在盛產石油的得州,而且在農工大學,相當一部分的資金來源與石油產業有關!我本人與伯克裏斯並沒有私交。從他所帶的一名博士生那裏聽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教授,不過性格有些古怪。”

¤¤¤

1989年3月23日是伯克裏斯人生中的轉折點。這一天,他與其他兩億美國人一樣,從收音機中聽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猶他大學的馬丁·弗萊西曼(Martin Fleisn)和斯坦利·龐斯(Stanley Pons)剛剛實現了冷核聚變,即在常溫下的核聚變。

伯克裏斯和比他年輕幾歲的弗萊西曼相識已久。他們曾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共事,那時伯克裏斯是一位助教,而弗萊西曼是一名優秀的電化學專業博士生。從那時起,弗萊西曼就因其不同尋常的聰明才智和想象力而聲名鵲起。他能一次產生100個想法,然後讓學生們去做實驗驗證這些想法。他的一名學生證實道:“弗萊西曼的想法有90%毫無研究價值,但剩下的10%卻有金子般的價值。”弗萊西曼有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大發現,該發現能在分子級別鑒別物質。起初,這一驚人的突破受到同事們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