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張三一直是孤獨一人 ,第一天上小學,老師對班裏說了規則,不能和外班人玩,比如我們隔壁的一年一班。 第一節課就是普通的發課本,說一下自己叫什麼名字,僅此而已,下課啦張三問自己的表哥被分到哪一班了,表哥說他在一年一班,表哥還給他介紹了李四成為朋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開始都隻是一張白紙,沒有人是天生自卑內向的隻有因為家庭環境教育問題等多個事件加在一起從而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在玩摔麵包的遊戲的時候,張三總是贏,搞的李四對張三說你個sb不能讓讓我嗎?開始的張三連罵人都不會,他去尋找他的表哥,表哥對李四說不要罵張三,可是第一次當發現一個人是軟柿子,好欺負而且連還嘴都不敢的人,李四怎麼能不欺負呢?張三總是找表哥,表哥也煩躁對他說,你也可以罵回去甚至打李四,慢慢的張三學會了罵人學會了打架,李四也不再欺負張三,因為打不過,但兩人慢慢的成為了朋友,李四偶爾會罵張三,張三也會學著罵回去,李四給張三介紹了他的朋友,王姐李子悅和葉千,葉千外號燒餅因為他臉比較黑而且喜歡吃燒餅,放學回到家,吃完飯,睡覺。

第三天,大課間,張三在和李四玩的時候被班級裏麵的人看到了,他們打了小報告,張三曾問表哥,你的班級老師沒有不讓你和外班玩嗎?表哥說沒有 ,他們老師很好。老師找到張三問他你為什麼要和外班玩,不和自己班裏人玩呢?張三說我朋友都在外班。小孩子被老師一說別和誰誰誰玩,他們通常會聽,因為他們的父母告訴他們,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張三被排擠 ,可是排擠歸排擠這不是可以偷別人東西的理由,如果這是理由和小偷也就沒有區別,張三就這樣過了幾年,在老師的認知裏,張三就是一個不喜歡寫作業也不惹事的學生。

第四天,張三發現自己的筆掉了對老師說,我的筆被偷了,老師說他怎麼就偷你的不偷別人的一個巴掌拍不響。下午的時候張三發現同桌李亮的筆和自己很像,對李亮說這個筆是我的給我,李亮說這就是我的,張三說你的筆上也刻著張三?李亮一愣看向筆上麵,上麵刻著張三之筆,尷尬的給了張三 ,張三打了李亮,有時候小孩子的就是這麼樸實無華,可以因為一句話,一件事,一個不順眼,老師對張三說為什麼要打學校,張三說我為什麼就欺負他不欺負別人呢?這不是他自己的問題嗎?

老師你也說了一個巴掌拍不響我看這很響啊,這時候隔壁一班老師也來,對著班裏喊是誰打了他們班學生,張三說是我,一班老師對張三說,人家那個孩子本來就傻,你們還打人家,張三說他打了我兄弟葉千,老師說你這次幫了他打架,你以後和別人打架你覺得他會不會幫你呢?張三想了想說會,一班老師說那你先回去吧,老師讓張三叫了家長,張三的母親到了學校,對張三說我聽老師說你打架了,贏了沒,張三說也不看看是誰的兒子肯定贏了,老師說張三家長你就這麼教育你家孩子嗎?張三母親說那這件事是誰對誰錯,為什麼我家孩子要打那人,張三說李亮偷了他的筆,他打李亮一頓很正常,張三母親說既然事情是這樣那我家孩子就沒有錯。有時候家長的一些支持一些理解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也許有些家長會覺得這是小事,可恰恰是這些小事左右了孩子性格,髒話也不是不能說,但也要分情況 ,現在是法治社會 ,當孩子不會罵人,被對方罵不知道如何還嘴,一但動手吃虧的是自家孩子,小事情大問題。老師沒在為難張三。

到了初中,開始上課,王姐李子悅,葉千沒被分到和張三一個學校,而李四也被家裏人安排去北京上學,李四家庭富裕,父母在北京買了房子,隔著張三的村隔壁有一個團結屯,李四老家就在那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喜歡釣魚奶奶喜歡看電視裏麵的安徽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