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農民運動的領袖人物,大家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其實身為大地主家闊少爺的彭湃,他的一生卻與農民運動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還被毛主席譽為“農民運動大王”。那麼,在彭湃的身上還發生過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呢?
一、留學回國投身農民運動
彭湃是廣東省海豐縣人,在當地無人不知彭家的名號,因為彭家非常富有,擁有店鋪四十多間,無數的土地,農民奴隸更是數不勝數。彭湃的母親是彭家的小妾,因為從小生活十分貧窮,所以她對窮人一直格外同情。
家裏的條件雖然非常優越,但出身富貴的彭湃身上卻被打上了“叛逆者”的標簽。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再加上從小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教育,看著家裏的那些農民奴隸過著淒慘的生活,他覺得自己有責任要改變這樣的現狀。
1917年,彭湃選擇前往日本留學,頭腦十分聰明的他在第二年就進入了早稻田大學,在這裏他接觸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且投身於各種愛國運動中,這段經曆為他後來回國開展農民運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1921年,彭湃學成回國後,毅然決然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回國後彭湃曾經擔任過一段時間的海豐縣教育局局長,可是他發現,這樣的職位並沒有幫助他很好的開展愛國運動,很快彭湃就因為組織學生遊行而被撤職了。
此後,彭湃沒有按照家人期望的那樣再次走上仕途,而是選擇走進農村,宣傳發動農民鬧革命。為了和農民打成一片,他不論在穿著打扮方麵還是生活習慣方麵,都盡量與農民保持一致。
澎湃覺得,想要徹底喚醒農民的意識,就必須要農民中去,所以他經常隨身攜帶一個留聲機,就是為了隨時隨地向農民宣傳革命道理。為了革命,為了推動農民運動,彭湃曾經當眾燒毀了自己繼承的田契,把田地還給窮苦的農民。
二、被稱作“農民運動大王”
1923年1月1日,海豐縣總農會成立,彭湃任會長。海豐農會發展的非常迅速,不僅在當地縣城有著很大的影響力,而且還擴大到了廣東全省,很快省農會也成立了。
彭湃認為:“中國革命若不得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參加,則革命斷不能成功。”在這樣的大環境和大背景下,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應運而生,彭湃成為了農講所的主任。
1924年7月3日,第一屆農講所正式開班,第一期招收了三十多位學員,他們都是農民運動的積極愛好者,彭湃親自授課,為了將自己的經驗教授給學員,澎湃經常領著大家一起前往廣東的農村進行調研和考察,讓大家了解農民的思想。
40多天的學習結束後,這些學員中的大部分人都積極投身於農民運動,後來成為了農運的傑出人物。
農會發展迅猛,主政廣東的陳炯明非常恐懼,他害怕農會威脅自己的地位和手中的權力。1924年,在陳炯明的鎮壓下,農會的活動不僅不能正常開展,還遭到了解散,澎湃見狀便投靠了孫中山。
除此之外,彭湃根據自己以往開展農民運動的經驗以及在創辦主持農講所的事務同時,形成了《海豐農民運動報告》。
這本書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部農民運動著作,毛主席在撰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過程中,也受到了此書的很大啟發,為此毛主席稱讚澎湃為“農民運動大王”!
三、被捕後拒絕黨組織營救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的消息傳了出來,不久後彭湃便前往了南昌,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在澎湃的號召和影響下,起義軍前往了廣東群眾基礎比較好的地方。一段時間後,彭湃當選了政治局委員,後兼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
同年10月,澎湃回到了家鄉,組織了暴動並且取得了成功,還創建了海陸豐工農兵蘇維埃政府,不僅有助於革命根據地的擴大,還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因為叛徒的出賣,1929年8月,彭湃不幸被捕。在監獄中,盡管彭湃遭到了敵人非人的折磨,可是他從來都沒有妥協過。在得知彭湃被捕入獄後,黨組織也是想盡辦法積極展開營救,可是行動卻以失敗而告終。
為了避免無畏的犧牲,人在監獄的彭湃給黨組織寫下了一封信,信上他明確提出停止營救,絲毫未提及自己在獄中的遭遇,表現出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革命情懷、慷慨赴死的大無畏精神。
被捕三個月以後,33歲的彭湃被蔣介石秘密處死。在澎湃的影響下,他的家人也積極投身於革命,很多親人都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