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何澤慧(1 / 2)

1946年,二戰結束不久,一對年輕的中國夫婦在巴黎舉辦婚禮,主持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居裏夫人!

新郎叫錢三強,是後來家喻戶曉的中國兩彈一星元勳;新娘叫何澤慧,卻鮮為人知,其實她來頭不小,是第一位中國物理學女博士、第一位中科院女院士,被稱為“中國的居裏夫人”,可謂妥妥的物理界大佬。

就是這樣一位物理界的巾幗英雄,卻一生甘願做丈夫背後的女人。

1

1914年春天,蘇州園林式大宅院“靈石何寓”裏,一個女孩呱呱落地,父親給她取名叫“何澤慧”。

何家家境殷實富足、書香門第。何澤慧的外祖父王頌蔚是晚清進士;外祖母謝長達是知名教育家;父親何澄是早年留學日本的同盟會會員,實業家、教育家;母親王季山則是一名翻譯家。

何澤慧的八個兄弟姐妹中就出了四位物理學家,一位植物學家,一位醫學家,足以媲美梁啟超家的“一門九子三院士”。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裏,何澤慧是幸運的。從小受到良好家風的熏陶,加上天資聰慧、勤奮好學,1932年,她從外祖母創辦的振華女校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從3000多名應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清華大學物理係,成為該係被錄取的唯一一位女生。

在清華大學,曾有教授以女生學不好物理為由,勸她轉係。但她倔強執著不服輸,不僅沒有轉係還成為佼佼者,最後在僅有十人能順利畢業的物理學專業,何澤慧以優異的成績排名第一,而第二名就是她未來的丈夫、同班同學錢三強。

何澤慧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巾幗不讓須眉,在科學麵前男女平等。

畢業後,求知若渴的何澤慧去了柏林工業大學繼續攻讀物理學,為了能學有所用,為中國的抗日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她選擇了實驗彈道學。

優秀如她,是這個專業第一個招收的外國學生,更是第一個女學生。

1940年,何澤慧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了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她無法回國,便繼續留在德國柏林西門子工廠弱電流實驗室,從事磁性材料研究。

三年後,她去到德國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開始接觸原子核物理。

她發現了原子核正負電子碰撞這一重大現象,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引起物理界轟動,促進了核物理研究的發展。

2

此時的錢三強正在法國巴黎大學的居裏實驗室,師從居裏夫人學習鐳學。遠在異國他鄉的兩個人,因誌趣相投,鴻雁傳書,感情突飛猛進,兩顆早已傾慕已久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1946年4月,何澤慧隻身來到法國,與錢三強結為夫妻,約裏奧居裏夫婦到現場祝賀,居裏夫人還親自為他們主持了婚禮,婚後他們在居裏夫婦的實驗室繼續學習工作,主要研究鈾核。

鈾核是研製原子彈不可缺少的元素,當時國際上一般認為,原子核隻可能分裂為兩個碎片。

但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一位英國學者投影的原子核一分為二的照片中,出現了一個三叉形狀的徑跡,報告人未作解釋,參會專家們也沒人提出異議,但卻引起了何澤慧和錢三強的注意,他們猜想可能存在更多可能。

回去之後,他們便開始了研究,為了減少實驗過程對核裂變徑跡的幹擾,他們苦思冥想,發現了對乳膠進行減敏處理的方法。

夫妻倆一天到晚泡在實驗室,每天觀察分析幾百張相片。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量裂變徑跡裏,他們觀察到了三叉形狀的裂變徑跡。又通過對三叉徑跡夾角的測量演算,證明了三叉形狀的徑跡就是重原子核的三分裂。

之後,何澤慧在實驗中又在顯微鏡下發現,一張早前的底片裏居然有一個點發出了兩長兩短 4 條徑跡,這 4 條徑跡幾乎處於同一平麵上。經過長時間的討論研究確定,這是一份鈾的核四分裂徑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