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陳年舊事(1 / 2)

但凡上了年紀的人,提起二十三年前就隻會想起那件事。

淩絕是個百年難得一遇的將才,有人說:“沒有淩絕就沒有景國的建立”,這句話有點誇張,但不是沒有一點道理。

一個百戰百勝的將軍,在亂世中誰不想得到,但是亂世結束後呢?

在曆史長河中,不是沒有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人能夠安享晚年永保輝煌的人,也不是沒有手握重權的將軍與皇帝和平共處君臣和睦的事情。

南月就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同樣是戰功赫赫的大將軍和開國皇帝,兩人卻好的穿同一條褲子,君臣和睦,共創強國。

當初南月就有一句話:“段與莊共天下。”這句話傳到月國皇帝耳中,他並沒有生氣,反而是開懷大笑,轉手就把國內最富裕的地方劃給了段氏。

但這種情況隻是極少數,“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才是曆史的常態。

天啟帝不是月國皇帝,淩絕也不是莊氏將軍,他們兩人走上了與之截然相反的結果。

三十年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淩絕被人上書彈劾有謀逆之舉,天啟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派人包圍了將軍府,絲毫不顧念舊情。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富麗堂皇的將軍府被燒的一幹二淨,而那位傳奇魔將也葬身火海。

這件事發生的太過突然,從被人上書彈劾到塵埃落定不過短短五天,期間淩絕並未做出過任何辯解的行為,所以被後來厭惡淩絕的人辯解說這是淩絕默認謀逆之舉。

但同樣也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紛紛上書天啟帝重新徹查此事。

其中最激憤最堅定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太子殿下,天啟帝最疼愛最看重的兒子,蕭懷瑾。

蕭懷瑾少年時期正是淩絕最風光的那段時間,暴揍南月力壓朔北。

沒有一個少年可以阻擋在戰場上決勝千裏。那時候的淩絕幾乎是每一個有將軍夢的少年人最敬仰的人,蕭懷瑾也不例外,甚至不惜放下身段,以皇子之身拜淩絕為師,成為淩絕手底下的一個小兵。

真可惜後來被天啟皇帝揪回去當太子。

淩絕謀反這件事發生的時候,蕭懷瑾與當時淩絕的兒子淩雲正在東海抵禦海寇。當聖旨到來的時候,蕭懷瑾拒不接旨,並且在回朝之後數次在朝廷上對此事提出異議,要求重新徹查淩絕謀逆一事。

他不僅始終不認同淩絕謀逆一事,以身為太子的權利暗中救下淩絕的兒子及其一眾舊部,共同謀劃著為淩絕平反一事。

天啟帝震怒,直接廢了蕭懷瑾的太子之位,把他派到朔北。

不得不說天啟帝對蕭懷瑾是真的偏愛,以他種種行為,居然沒有被處死,被流放也是流放去朔北,即使被廢掉也替他保留太子之位,等他立下戰功之後順理成章的恢複太子之身。

二十三年前,先太子擊敗朔北大軍,收複三州之地,彌補了當年淩絕的錯誤,重新獲得了天啟帝的認同,再次被封為太子。

可是蕭懷瑾並沒有忘記恩師淩絕的事情,在天啟帝六十歲壽宴上,由淩雲率先告禦狀,文武百官跪地請求為死去的淩絕平反冤案。

這是在挑戰天啟帝作為一國之君的權威,這是他最不能忍的事,但他已到花甲之年,而對手又是他最沒有防備的兒子,因此那天他一敗塗地。

可天啟帝又怎麼就這樣甘願認輸,直接耍起無賴手段,當庭暈了過去,即使醒來以後也是絕口不提平反一事,即使被太子變相囚禁起來也絕不改口,一口咬死淩絕謀逆。

隻不過薑還是老的辣,兒子怎麼都得過老子。

天啟帝經過三年臥薪嚐膽,最終卷土重來,重掌大權,誅殺先太子和叛臣餘孽。

那時花鳴煙不過才十八歲,剛剛出師,雖然對這些事情感興趣但畢竟隻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暗衛,遠離權力中心,並不清楚其中內幕。

隻知道那時候的京城每天都在死人,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消失了,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