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食品分析(1 / 3)

食品分析的任務

運用生理、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等基礎科學理論,輔以現代技術手段,對食品生產的原料、輔料、助劑、半成品、成品及包裝物等與食品生產過程相關聯物質及環境進行檢測和評估。

食品分析的作用

(1)食品分析是生產管理、品質保證和質量監督的必要措施。(2)食品分析是技術革新和產品研發方案的指導和依據。(3)食品分析是產品品質、食品安全和產後服務的基本保證。(4)食品分析是新資源發掘、新成分和新功能發現的必要工具。

食品分析的內容

食品感官品質分析、食品中的營養素分析、食品中有害成分分析、食品添加劑、食品中的汙染物分析和食品中微生物分析等方麵。

食品分析的方法

感官分析法、化學分析法、儀器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和酶分析法

食品的感官指標

外形、色澤、味道以及食品的稠度

選擇分析方法應應考慮的因素

考慮樣品的分析目的、分析方法本身的特點。如專一性、準確度、精密度、分析速度、設備條件、成本費用、操作要求以及方法的有效性和適用性。用於生產過程指導或企業內部的質量評估,可選用分析速度快、操作簡單、費用低的快速分析方法,而對於成品質量鑒定或營養標簽的產品分析,則應采用法定分析方法。

誤差來源及怎麼消去誤差

係統誤差由固定的原因造成,按一定的規律反複出現,有一定的方向性,這種誤差大小可測。如滴定管刻度不準,試劑不純或分析方法有問題。偶然誤差由一些偶然的外因引起,原因往往不固定、未知且大小不一,不可測,這類誤差往往一時難於覺察。如天平讀不準,滴定終點判斷有誤,儀器噪聲的影響。

采樣的原則

第一,采集的樣品必須具有代表性;第二,采樣方法必須與分析目的保持一致;第三,采樣及樣品製備過程中設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標,避免待測組分發生化學變化或丟失;第四,要防止和避免待測組分的汙染;第五,樣品的處理過程盡可能簡單易行,所用樣品處理裝置尺寸應當與處理的樣品量相適應。

采樣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一切采樣工具都應清潔,不應將任何有害物質帶入樣品中;保持樣品原有微生物狀況和理化指標,進行檢測之前不得汙染,不發生變化:感官性質不相同的樣品,不能在一起,應分別包裝,並注明其性質;)樣品采集後,應迅速送往分析室進行檢驗,以免發生變化;盛裝樣品的器具上要貼上標簽,注明樣品名稱、采樣地點、采樣日期,樣品批考、采樣方法、采樣數量、采樣人及檢驗項目.

什麼是四分法

將原始樣品做成平均樣品,即將原始樣品充分混合均勻後堆集在清潔的玻璃板上,壓成厚度在3cm以下的形狀,並劃成對角線或“十”字線,將樣品分成4份,取對角線的2份混合,

再分為4份,取對角的2份。這樣操作直至取得所需數量為止。

樣品預處理和儲存的方法

預處理方法:有機物破壞法、溶劑提取法、蒸餾法、化學分離法、色層分離法、濃縮

儲存方法:低溫保存、添加防腐劑

為什麼要進行預處理,預處理要求

13.什麼是檢樣、原始樣品、平均樣品、空白實驗、精密度、恒重。

檢樣:由組批或貨批中所抽取的樣品稱為檢樣。將許多份檢樣綜合在一起稱為原始樣品;將原始樣品按照規定方法經混合平均,均勻地分出一部分稱為平均樣品。

14.皂化法、磺化法、有機物破壞法的定義。

硫酸磺化法:用濃硫酸處理樣品提取液,油脂遇到濃硫酸就磺化成極性甚大且易溶於水的化合物,濃硫酸與脂肪和色素中的不飽和鍵起加成作用,形成可溶於硫酸和水的強極性化合物,不再被弱極性的有機溶劑所溶解。硫酸磺化法就是利用這一反應,使樣品中的油脂經磺化後再用水洗除去,有效地除去脂肪、色素等幹擾雜質,從而達到分離淨化的目的。

皂化法:用熱堿溶液處理樣品提取液,以除去脂肪等幹擾雜質。如利用氫氧化鉀一乙醇溶液將脂肪等雜質皂化除去,以達到淨化目的。

有機物破壞法:主要用於食品無機元素的測定。食品中的無機元素,常與蛋白質等有機物質結合,成為難溶、難離解的化合物。要測定這些無機成分的含量,需要在測定前破壞有機結合體,釋放出被測組分。通常采用高溫,或高溫加強烈氧化條件,使有機物質分解,呈氣態逸散,而被測組分殘留下來。

15.食品的總酸度、有效酸度、揮發酸、吉爾涅爾度(°T)。